洋蔥育苗費工 種苗場推種子造粒播種、機械化移植效率提升十倍

洋蔥種子造粒,以機械播種機播種,穴盤每穴僅單一種苗。(攝影/游昇俯)

極端氣候提高作物栽培風險,加上農村人口老化,屏東洋蔥產業近五年來已減少超過4成面積。因洋蔥露地育苗具氣候風險,且極費人工,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輔導恆春鎮農會運用洋蔥種子造粒技術,在設施中以穴盤育苗,降低氣候風險,再透過機械移植田間種植,減少人力耗費。機械化相較人工提升效率十倍,粗估可節省人工費用每公頃2萬元。

屏東縣是國產洋蔥主要產區,108年種植面積猶有615公頃,但到112年已減少到363公頃,減幅約41%。傳統洋蔥露地育苗,農民在苗田撒播種子,待種苗長成,得以人力分株、移植本田種植,相當耗費人工;即使是專業育苗場透過機械播種機穴盤育苗,因洋蔥扁形的種子輕薄,每穴可能播下3至6枚種子,後續也要人力分株後才能定植田間。

種苗場運用種子造粒技術,為洋蔥種子裹上底衣粉,讓種子形狀、大小變得一致,便利機械播種機播種,穴盤每穴只投入一粒種子;洋蔥苗在層架式育苗室生長,減少育苗面積,且可避免氣候干擾;待種苗長成,再以秧苗移植機移植到田間種植,大幅降低人力需求。恆春農會現在每日約可生產30萬粒以上造粒洋蔥種子。

洋蔥種子造粒工序由左至右。(攝影/游昇俯)

不同作物種子原型(上排)與造粒種子(下排)。(攝影/游昇俯)

洋蔥種子自動化造粒設備。(圖片提供/種苗改良繁殖場)

恆春鎮農會推廣部主任曾寶霆表示,傳統露地育苗,每分地約需10人挖起土拔苗並分株,一分地土拔苗約可種植1.5公頃面積,每分地兩個人定植,就需要30人才能完成;他說,洋蔥苗移植本田時田土湛水泥濘,彎腰定植很辛勞,「工很不好請」,現在農村人力動輒兩人加起來就是150歲,未來人工很可能說沒有就沒有,因此亟需引進機械化。

恆春農會建立機械化育苗、移植系統,需購置專用自動化造粒機、種子發芽箱、機械播種機及秧苗移植機等設備,粗估須投入成本約250萬元。曾寶霆指出,農會另建置層架式育苗室,70層層架培育洋蔥苗可供7公頃種植使用;一般洋蔥種子發芽率約8成,未來為提高造粒種子發芽率,可能還要添購風選機,預先篩選,確保種子品質。

種苗改良繁殖場今日舉辦「洋蔥種子造粒真進步 育苗定植更省工」記者會。(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