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工養殖
水試所養殖土魠魚首見性成熟 人工繁殖種魚有望4至6月間達成完全養殖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112年5月以野外捕撈康氏馬加鰆(俗稱土魠魚),成功於海上受精人工繁殖出第一代(F1),魚苗生長至今已約700天,體重近7公斤,已創下人工養殖世界紀錄,相關成果今年1月發表國際期刊《國際水產養殖》(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水試所並於近期首度發現F1種魚有成熟的卵巢與精巢,有機會於今年4至6月間自然受精產下F2,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
復育漁業資源 技轉民間養殖壯大產業:8年目標十大魚種 鐘螺放流增裕資源初見成效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預定8年開發十大物種人工繁養殖技術,第一期計畫繳出亮麗期中成績單,成功繁養殖黑喉、土魠創下全世界首例;人工繁殖種苗放流,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也有初步成果,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已證實,野外捕撈銀塔鐘螺34%帶有放流種苗基因。
深海魚上岸!水試所開發低溫黑喉、紅喉養殖:全球唯一黑喉明年挑戰「完全養殖」里程碑
黑喉與紅喉是我國沿近海漁業捕撈的深海魚種,屏東東港稱黑喉為「月子魚」,紅喉在日本則有「白身のトロ(白身鮪腹肉)」的美譽,均是肉質細緻、營養佳的魚種,市場需求旺盛。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克服深海魚捕撈難取得活魚的障礙,成功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其中又以黑喉最快明年有望達成「完全養殖」里程碑,將為養殖產業增添生力軍。
繁養殖技術突破與改進 開創臺灣釣蝦產業的泰國蝦
淡水長腳大蝦學名(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在臺灣俗稱泰國蝦, 1970年由我國駐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水產專家林紹文博士自泰國引進約300尾,經廖一久博士在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與當時漁業局烏山頭水庫養殖試驗站成功試養與人工繁殖成功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