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豬瘟7月起全面拔針 臺灣最快114年成亞洲唯一防堵三大豬病國家

國內養豬業今年啟動傳統豬瘟(典型豬瘟)拔針、停止施打豬瘟疫苗,元旦肉豬率先拔針,7月起種豬也停打疫苗、全面拔針。(圖片提供/防檢局)

我國繼成功阻擋非洲豬瘟入侵、從口蹄疫疫區除名後,國內養豬業今年啟動傳統豬瘟(典型豬瘟)拔針、停止施打豬瘟疫苗,元旦肉豬率先拔針,7月起種豬也停打疫苗、全面拔針。只要未來一年再無豬瘟案例發生,我國可望在明年下半年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為「豬瘟非疫區」,最快114年成為豬瘟非疫國,也是亞洲唯一撲滅及防堵三大豬疾病的國家。

目前包括亞洲所有國家、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區均是傳統豬瘟疫區,臺灣自日治時期起就有豬瘟發生案例,但從95年至今並無豬瘟確診案例。農委會表示,110年起啟動各項監測機制包含階段性停打豬瘟疫苗試驗、哨兵豬試驗、屠宰場淘汰種豬、化製場斃死豬隻、野豬及棄置死豬、屠宰衛生檢查等,均未檢出豬瘟野外病毒,研判國內豬瘟發生及傳播的風險極低,經專家小組評估,因此穩健推動從112年停止施打豬瘟疫苗措施。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徐榮彬表示,7月1日全面拔針後,國內只要屆滿一年沒有豬瘟案例發生,即可向WOAH提出豬瘟非疫區申請,預估國內整備資料、並經專家委員會審查通過,最快可在113年7、8月提出申請;若我國可如期提出申請,經WOAH審查,因WOAH年會慣例在每年5月間召開,我國有望在114年獲得WOAH認可為豬瘟非疫國。但若全面拔針後不幸有豬瘟案例發生,國內將須確認撲滅豬瘟疫情後,重新啟動拔針程序。

國內養豬業在112年之前均以注射疫苗方式控制豬瘟疫情,使用國產豬瘟疫苗,疫苗由國內5家業者生產,全面拔針後,防檢局已規劃庫存1,600萬劑以備不時之需。徐榮彬說,全面拔針期間業者可持續生產疫苗供國內庫存之用,臺灣成為非疫區後,豬瘟疫苗就不可銷售國內使用,但業者仍有外銷市場。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楊杰表示,感染口蹄疫豬隻會有發燒、口鼻出現水疱、脫蹄等症狀,豬隻還能存活,但感染豬瘟則會造成豬隻大量死亡,在國內有疫苗可用以前,死亡率達7、8成,因此112年啟動拔針,去年豬農還有點擔心,現在肉豬拔針已過了半年都無病例,年初飼養的已都上市,豬農總算稍具信心,國內拔針有望成功。

傳統豬瘟豬隻症狀。(圖片提供/防檢局)

豬瘟拔針,除了可減少養豬場人力及購置疫苗費用,也可降低因施打疫苗造成豬隻緊迫及副作用的損失,減少豬隻飼養成本,提高我國豬隻及豬肉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並提升我國動物衛生水準。

楊杰指出,國內毛豬自給率約87%,生產不足尚需進口,但因養豬場被視為鄰避設施,增產可能性不高,但仍感謝政府投資撲滅重大豬疾病,提升產業競爭力,因豬疾病每少一種,對提升豬隻育成率就有幫助,可減少農民損失;若有機會開拓外銷,也有助國內豬價調節。但他也強調,拔針不能只成功一年,要防堵這個疾病再次進到國內,需要長期抗戰。

 

傳統豬瘟

傳統豬瘟非人畜共通傳染病,豬及野豬是豬瘟病毒唯一的天然宿主。豬瘟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主要經口鼻路徑感染,可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病豬分泌物和排泄物,或直接接觸病豬精液及血液而感染。廚餘未經蒸煮餵飼已證實是引發許多病例發生的來源,也是病毒進入非疫區國家最常見的方式。

感染豬瘟豬隻可能出現抑鬱(頭尾下垂的駝背姿勢)、厭食、高燒、結膜炎等症狀,以及下痢、便秘或嘔吐;若是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則會出現步行踉蹌、後軀麻痺或癱瘓,仔豬偶爾出現全身痙攣抽搐,大多數豬隻在發病後3周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