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寶蛤養出臺灣第一家有機文蛤 八年級青農姊弟返鄉

「打寶蛤」一家人,由左至右分別為楊宏籲、楊家泓、楊宜樺、謝粉金。

「打寶蛤」一家人,由左至右分別為楊宏籲、楊家泓、楊宜樺、謝粉金。

文/劉安倫 圖/黃毛

穿上青蛙裝,踩在及腰的池水當中,還在感受魚塭底層溫軟的土壤與水壓,但不能發呆,文蛤採收機可不會在原地等你!強力幫浦將水勢沖向底土,文蛤在鐵耙的翻攪中滾入網袋,連同網袋與文蛤大力掏洗掉泥沙,一顆顆閃耀著耀眼光澤,外殼圓潤的曲線彷彿也正微笑著。活跳跳的新鮮文蛤,上岸囉!

來到彰化芳苑的漢寶溼地,當地位處大肚溪與濁水溪的出海口,看似「風頭水尾」的小漁村,擁有全臺最大的溼地潮間帶寬度達5公里,濱海天然的半海水與泥質灘地環境,保留豐富的自然生態,正適合文蛤生長。每年的6~10月,總有內行的遊客備妥工具、抓準潮差時間前來挖寶,只要運氣不差,當晚幾乎都有整盤的野生蛤貝可以加菜。

而當地的居民,早年多以撈捕野生文蛤苗為副業,爾後便順勢投入水產養殖,漢寶除了畜牧業,幾乎有9成的魚塭都以養殖文蛤為主,成為臺灣文蛤的重要產地。

在此地土生土長的楊宜樺與楊家泓姐弟倆,家族從爺爺開始、到父母接棒,從事文蛤養殖至今已逾60年。八年級生的兩人,畢業後紛紛帶著各自的專業選擇返鄉,共同經營家族水產品牌「打寶蛤」,今年5月剛取得臺灣唯一一家「有機文蛤」的產品認證,有望改寫臺灣文蛤的未來。

品牌創辦人楊宜樺是家中長姊,4年前毅然放棄北部公關公司管理職的亮眼工作,全心投入家中水產養殖事業;而她對於家鄉與家業的重視,早在學生時代就已展現,楊宜樺回憶道:「『打寶蛤』這個品牌,其實是我大學時期的畢業作品,那時候就做了完整的市場分析與調查,包括LOGO、品牌定位與網站架設,幾乎都是那時候就完成的。」

楊宜樺把家鄉的名字和產品結合取諧音,想讓大家吃得飽足。
楊宜樺把家鄉的名字和產品結合取諧音,想讓大家吃得飽足。

家族三代接力 從友善養殖到有機水產

「但我也是回來接了以後,才發現我們家的養殖方式,跟別家很不一樣。」楊宜樺笑道。

被楊宜樺暱稱為「鐵牛哥」的爸爸楊宏籲,從國中就開始養蛤,承襲著第一代楊爺爺友善環境的養殖概念,混養著文蛤、魚蝦,來抑制螺類與大型藻類過度生長,全盛時期的文蛤年度總收成量逾200公噸;2015年承接來自日本的委託,蓄養、育苗日本種文蛤,更以個人經驗摸索,將已瀕臨絕的野生黑蜆在臺灣復育成功、養殖後再銷回日本,過人的養殖功力可見一斑。

此外,農業部漁業署於2008年建置「水產品生產履歷登錄系統」,鼓勵漁民公開呈現生產紀錄,以獲得更好的消費者信任度。著眼其第三方驗證及無用藥的利基點,楊宏籲長年來積極參與產銷履歷,也就此贏得頂好連鎖超市成為他的長期客戶。儘管產銷履歷補助至2016年依比例逐漸歸零,楊宏籲淡笑說道:「從有補助做到沒補助,很多人就不做了,但我們還是繼續。」

因此,楊家三代人費心照顧的混養魚塭,累積足夠完整的生產紀錄,亦大幅省下有機轉型期所要面對的門檻;在無前例可循,且需自費數十萬元的狀況下,楊宜樺大膽向驗證單位提出申請,僅花費約1年時間,一舉取得文蛤、白蝦、虱目魚、黑蜆四項有機產品認證。

顧水一科學化養殖作預防性管理

近年受極端天氣影響,每到夏季文蛤大量暴斃死亡的災情頻傳,就連經驗老道的養殖業者與專家學者,都仍苦苦研究解方;而頂好超市於2020年併入臺灣家樂福,在供應商重新洗牌的狀況下,楊家頓失主力客戶,家中的氣氛也一度陷入低迷。

見此情景,本來就讀外語的楊家小弟楊家泓,索性轉系重考全心攻讀海洋科學,兩年前一畢業便立刻投入家業,並持續與國立海洋大學養殖系徐德華教授團隊密切交流,嘗試尋找文蛤養殖業的未來與新生。

返鄉後的楊家泓,一面跟著爸爸學習現場經驗,一面也不忘應用所學,引入科學方式作數據化監控。他每天從不同的魚塭取樣,記錄包括pH值、水溫、溶氧率等數值,也針對水中化學元素(氨氮、硝酸、亞硝酸數值)含量作檢測;此外,他更透過顯微鏡以鏡檢的方式,不只可以即時觀察水中微生物的狀況,甚至依此推估水質未來可能的變化趨勢。

楊家泓舉例,他曾在顯微鏡下發現有甲藻,「一開始只看到很小一點,也跟爸爸確認過水色沒問題,沒想到1個月後,整池水就突然變紅!」這類因藻類過度密集、在缺氧狀態下大量死亡而發生的倒藻現象,會造成水體混濁、甚至變紅。但在堅持不用藥的養殖現場,除了靠換水稀釋,幾乎別無他法。

水產品生產履歷登錄系統:漁業署於2008年輔導建置「水產品生產履歷登錄系統」,供生產者和初級加工業者登錄生產作業內容,只要通過驗證的業者,可取得「產銷履歷」的證明標章及追溯條碼,出貨時就可將其履歷資訊供消費者查詢。
負責「打寶蛤」生產技術的楊家泓,每天從不同魚塭檢測、取樣與鏡檢,以利控管水質變化。
負責「打寶蛤」生產技術的楊家泓,每天從不同魚塭檢測、取樣與鏡檢,以利控管水質變化。

顧土一善用光合菌,補充好菌

文蛤之所以難養,主要與其底棲的濾食習性有關。文蛤吃和呼吸都是透過同一處的入水管,會把任何小於入水管的可食性有機顆粒,包括泥土、細菌、藻類、可溶或不可溶的有機物如飼料等吸入消化系統,再透過出水管,將無法吸收的廢棄物吐出。

生物自然的沉積作用,與飼料殘餌產生的有機質,常是造成魚塭底土腐臭的兩大主因。楊家泓形容:「就像讓你住在垃圾場裡,吃牛排也不會開心!」

為此,楊家泓也持續進修,參加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主辦的「水產養殖光合細菌訓練班」。該班延伸食品所學者專家執行的漁業菌種庫及培養訓練計畫,從全臺不同魚種、不同鹽度的養殖現場,所收集並保存下161株光合菌,經過分析與鑑定後,所設計出適合淡水用與鹹水用的不同光合菌配方為母液;並透過訓練班的培訓課程,讓漁民得以低廉的成本,自行擴培出最新鮮、有活力的光合菌。

光合菌擴培的技術不難,只是須趁新鮮使用才有效果,楊家泓每週需自製至少30桶的光合菌,「但是也很值得,因為菌數是以10的次方計算,養得好的話,我1桶的效果可以抵人家100桶。」

楊家泓每週要製作30桶光合菌,每次光是要洗去桶身上的生物膜,就要花1小時。
楊家泓每週要製作30桶光合菌,每次光是要洗去桶身上的生物膜,就要花1小時。

新鮮文蛤免吐沙即可下鍋 即食文蛤有望搶攻海外市場

隨著魚塭飼養的管理技術不停在提升,本來只專注在銷售和品牌的楊宜樺,也開始穿起青蛙裝,從曬池、魚塭管理、養殖、採收、分級,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學,更土法煉鋼,跑遍每一個展場做展售。只為了能夠更澈底地了解文蛤,以及消費者對文蛤的期待,為其創造更具長遠發展的附加價值。

她從展會市集上與消費者作第一線接觸的經驗中歸納出,味道再鮮美的文蛤,只要遇到吐沙不完全、蛤肉不夠飽滿的痛點,就會讓消費者的滿意度大打折扣。

光合細菌:光合細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又稱為光營養細菌(phototrophic bacteria),是具有原始光能合成體 系的原核生物。在水產養殖上,光合細菌常被用來除去水中的硫化氫與氨氮,藉以改善養殖池的水質環境。在農業應用方面,光合菌常被用來做為土壤改良資材,也可提升作物的品質與產量。

為此,「打寶蛤」的文蛤在經過電動篩選機清洗分級後,還會多加三道人工篩選的過程,仔細挑出空包彈;並以微分子臭氧讓文蛤作SPA,臭氧不只殺菌,更可增加水中含氧量,讓文蛤在出貨前就把沙吐得更乾淨,出貨則採真空包裝與低溫冷鏈運輸,讓文蛤呈現休眠以延長保鮮期,消費者收到文蛤後略作沖洗,即可直接下鍋。

儘管臺灣交通便捷,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近,消費者長年以來都習慣文蛤供應以生鮮為主;然而楊宜樺畢業時所打造的網站,早在多年前就為楊家吸引來跨國訂單,也就此讓她打開了將臺灣文蛤外銷的視野與企圖。

文蛤作為主食、配菜皆宜,在於其提鮮的效果極佳。楊宜樺跳脫傳統思維,以鮮味為出發點,為不常採買菜開伙的消費者,開發出可常溫保存的文蛤真空包,預熟的文蛤經過熱水一沖,蛤殼自動綻開,入口後,仍可品嘗到與現煮相去不遠的鮮甜。嶄新的產品思維,突破了貝類只能冷藏無法冷凍的限制,也有望讓臺灣文蛤走向世界。

文蛤採收,以文蛤採收機用強力水柱將文蛤自池底連沙沖起,使其落入掛在後方承接的網子裡面。
文蛤採收,以文蛤採收機用強力水柱將文蛤自池底連沙沖起,使其落入掛在後方承接的網子裡面。
文蛤大小1分約莫0.3公分,所以6分約1.8公分,8分到8分半約莫50塊銅板大小。愈大的文蛤價錢愈高,篩選後的文蛤再分別包裝,運往市集銷售。通常小型規格會進火鍋店,中型規格送餐廳與市場。
文蛤大小1分約莫0.3公分,所以6分約1.8公分,8分到8分半約莫50塊銅板大小。愈大的文蛤價錢愈高,篩選後的文蛤再分別包裝,運往市集銷售。通常小型規格會進火鍋店,中型規格送餐廳與市場。
文蛤採收上岸後,先用人工以篩網篩取盤商所需尺寸,超過6分篩網以上者屬中型規格,5至6分篩網間為小型規格。
文蛤採收上岸後,先用人工以篩網篩取盤商所需尺寸,超過6分篩網以上者屬中型規格,5至6分篩網間為小型規格。

漁青返鄉活絡在地產業 極端天氣下開闢養殖未來

在傳統經驗與科學養殖技術之間,互相競爭也互相合作,楊家人保持開放心態向彼此學習。楊宜樺認為,目前傳統養殖管理碰上極端天氣所造成的危害,常是在發生後才能處理,而光是土質的處理,就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

「打寶蛤」以科學養殖的精髓,在於快速對應,甚至及早預防危害發生,根據檢測數值結果搭配乳酸菌發酵料、各種益生菌(如光合菌、枯草桿菌等)投餵調養,有效調節魚塭整體環境的平衡,把體質打好。

楊家目前輪作養殖的範圍約20公頃,其中3公頃為今年剛通過的有機養殖魚塭,年度平均育成率可達8成以上,低密度養殖環境乘上遠高於平均標準的育成率,有機文蛤的總年產量約3~6萬臺斤。有機水產品必須兼顧海洋永續與保育,「連魚塭出去的放流水也都會被檢測」,先養土、再養水、再養藻,這樣養出的文蛤自然頭好壯壯,才能達到完全有機養殖。

楊宜樺回憶起小漁村的童年生活,每當大人們在魚塭裡忙碌,家裡就她與弟弟在家,養成了姊弟共同分配家務的默契。接下來,姊弟倆也將延續這樣的好默契,透過產銷班整合並持續擴大養殖面積,就算貸款也要打造出全臺第一座有機水產品的初級加工場,立志讓他們的家鄉以及臺灣的養殖水產,擁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