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台灣招潮蟹

蟹蟹好奇妙!食用生態全指南

由海到陸,經過漫長的演化,如今在深海、潮間帶、高山溪流等地,都有機會找到蟹的蹤跡,牠們也發展出不同的特徵或行為,來適應所處的環境。為什麼螃蟹大多橫著走?吃土、吐泡泡有什麼原因?讓我們從生態習性到食用眉角,更進一步探究螃蟹的奧妙。

螃蟹料理_秋蟹料理

喫蟹秋饗宴,不落窠臼的美味人生

食慾之秋,同時也是螃蟹最肥美的時節,從漁港購買當日現捕的新鮮魚蝦螃蟹,已成為饕客的必備行程。但是,怎麼挑選肉質肥厚、蟹黃飽滿的螃蟹?回家後該如何烹調才能保持鮮嫩肉質及甘美海味?還有什麼你該知道的飲食禁忌?

泰雅獵人Yukan_蟹籠

遊走藍與綠之間,尋找失落的青毛蟹

大大小小,或圓或方的岩石滿布溪床,造就了溪水的千萬種風情,時而是清藍透亮的純真淺灘,時而是暗藏漩渦的老練深潭,時而又是熱情激盪的白花瀑布。兩岸的叢林巨獸圍攏過來,唧唧蟬鳴與隆隆溪水迴盪在山谷之間,應聲唱和。礫石灘上形跡難辨的動物殘屑,獵人拾起仔細查看,「是青毛蟹,老鷹吃的。」

邱俊義_岸邊撒飼料_大閘蟹

育養一年收穫一季美味,山野間的秋蟹盛事

晚上7點,抽水馬達開始嗡嗡運轉,劃破籠罩在苗栗獅潭山野間,一處養殖場上方如水墨般飄渺的仙氣。大閘蟹養殖場「大金剛漁場」的主人邱俊義背起沉重的飼料噴灑器,而一群核酸裡刻劃著海洋記憶的晝伏生物,也才在此時爬上岸,讓月光照亮其紺青的隆背,以及真金的爪尖。

龜吼百年漁家,個性主廚的海派料理

家中從事漁業有百年歷史,從祖父輩就開始在萬里龜吼撈魚捕蟹,爸爸更被當地人稱為天才漁師,媽媽負責販售自家捕撈的鮮活海產。繼承家業成為漁人彷彿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身為漁家第四代,林宗漢卻選擇走不一樣的路,執起鍋杓當廚師。

【港口傳真】競標

從冷藏處理場分類好的魚貨,一簍簍推向拍賣場,每個漁號都有個按標器,以電腦處理明標。明標的遊戲,每按一下就代表一公斤漲五元或十元,當漲到別人覺得不合理時,會持續競標的人,不是瘋子也不是傻子,更像是打了漫長回合的拳擊手,每按一下就給對方一拳,雙方拳來腳往。

穿越竹塹港今昔,細看大海沖積的生活印記

隨著文史工作者許育綸走過各代竹塹港的據點,在不見歷史痕跡的現代建設、被挖除又因淤積復活的北寮島等處,勾勒竹塹港的過往風華;在謝慧萍的造船廠裡,棄置的船模因故事重現生命,眼前恍然出現造船師傅意氣風發,領著學徒打造大船的情景。走過這些歷史軌跡,才知道港口餵養的不只是聚落的生計,也滋養地方認同的土壤。

沿著海灣一路向北,重現花蓮舊港的百年風華與滄桑

日治時期尚未築港前,花蓮溪與美崙溪之間的弓形海灣已被稱作花蓮港,是所有船舶停靠之處。跟著花蓮文史工作者葉柏強從花蓮溪出海口出發,由南向北,逐一重現或消失或改變的港口地景。海灣、棒球、消失的漁村與白燈塔、詩人、中秋烤肉與鄭成功信仰,沿途收集來的港口故事,勾勒出花蓮人獨有的港都情懷。

從倒風內海上岸,踏查麻豆港的滄海桑田

Mattauw,是西拉雅語的「眼睛」之意,也是麻豆被賦予的名號,這個曾位居西南海岸各部落的靈魂中心,往東,它聯絡了內陸各社,往西,則緩衝了來自海上的文化衝擊;但同時也有學者認為,麻豆之名應源自於「碼頭」,萬帆千槳,許多商業活動在此進行。無論何者正確,滄海桑田,都是對於其現況最貼切的形容。

登上山城石階,回望滬尾街的港口風采

走在臨河的淡水老街上,人們幾乎忘了,腳下這片陸地從前有很大面積是沙洲,十幾年前一場填海造陸的工程拉開了人與河的距離,而在淡水的歷史上,改變從來不稀奇——它曾是臺灣第一的商港,戰後淪為小漁港,近代又變身為觀光熱區,開發幾乎夷平了淡水歲月的軌跡,但文史工作者陳靖元說:「滬尾街精彩的地方其實都在巷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