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87 頁
【鄉村好好生活】以愛之名澆灌玫瑰芳心
曾經,沈芳儀像普通的女孩一樣,在臺北過著忙碌的上班族生活,但隨著進入婚姻、小孩誕生、父親重病離世,一連串的生活變動,讓她亂了手腳,更患上產後憂鬱症。為了找回平靜的初心,從小就喜歡拈花惹草的她,在朋友介紹之下參加桃園市第五屆青農培訓,當時培訓的實習農場種滿了月季花,屬於薔薇科植物,外觀與玫瑰花極為相像。沈芳儀望著花海,所有挫折彷彿隨風飄逝,伴隨著前所未有的平靜,心中充滿了愛。
【文明野味】鳥人與紙船
幾天前,我母親摺了一艘超巨型紙船當成禮物送給外孫女,我瞅了一眼,心想這精美的紙質與印花好熟悉……啊——呀!我略為激動地指出,這不是每年民眾瘋搶的林務局美型月曆嗎?(我的意思是,摺紙船的材料不能更平凡些嗎?)
【和食直誠】人氣萬年不敗的咖哩
每到夏天,日本就會出現大量咖哩的廣告。是不是天氣變熱,就會想吃辣呢?雖說咖哩本來是印度的食物,但日本最初的咖哩是經由英國傳來,用咖哩粉做出來的濃稠咖哩。
【神明好農情】假如三級警戒是一尊佛
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許久不能自由旅行,必須心平氣和的順應防疫。如如不動的狀態,讓我想起日前到北投造訪的不動明王——假如三級警戒是一尊佛,不動明王應該可以成為代表。
【菜市人生場】三過菜市而不入
作為一個善化人,善化菜市場,我可真不熟悉。過去的我幾乎不曾佇足市場大樓的一樓攤位區,我只知道,二樓聽說有鬼,搭電梯要小心別按到「2」,三樓是圖書館,四樓是舞蹈教室,五樓有全聯。以前平均每週有三天要到四樓跳舞,國三以後,天天要上圖書館K書,好不容易考上了高中,迎來的竟然又是,連續三年放學後,回到以為能夠遠離的圖書館。
【臺灣究小食】穿上豬腸馬甲衣
「基隆限定」這四個字,幾乎成為了蛋腸專屬的廣告臺詞。我與蛋腸的初次見面,是在近十年前於臺北劍潭附近,有一家名為「富樂」的甘蔗小火鍋店,我想這家店應該是大部分的士林區居民都會推舉的名店,除了高性價比的餐點、多樣豐富的飲料冰品之外,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會隨菜盤附上的基隆手工蛋腸。
【歐陸食旅味】童話王國的奇幻料理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三個名字像童話故事般夢幻的國度,因位在波羅的海旁邊,統稱為波羅的海三小國。自古以來,他們的國力沒辦法強大到成為統一的文化,在列強圍繞下常被逼著依偎不同的大西瓜,近代歷史上先被俄羅斯帝國收編,一度獨立又被納粹德國占領,二戰後再成為蘇聯的附庸國,長期被強權擺布,活成別人要的模樣。1989年8月23日,兩百萬居民手牽手,從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排排站到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連結出快七百公里長的人鏈,這個稱為「波羅的海之鏈」的和平示威活動,宣誓了三小國的獨立性與民族認同。
柑橘甜與花香,梅爾檸檬的黃金傳說
金黃色的果實切片,點綴在磅蛋糕、乳酪塔上,形成一幅香甜的暖黃風景——2017年以前,這幅景象總帶有異國風情,因為講到檸檬,臺灣人腦中浮現的多是綠檸檬,然而四年前在檸檬主要產地屏東,一種混合柑橘香甜與花香的黃檸檬橫空出世,其實它原本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只不過是以綠皮的樣貌示人,而識得它本來面目的,是一位初入農業的小農。
躍身摩登甜心,與龍眼、荔乾的甜蜜邂逅
臺灣人吃桂圓是傳統,日常吃、節慶吃、當點心吃、補氣活血也吃,但你吃過加入桂圓的法式甜點嗎?中西合璧的優雅滋味務必一試。臺灣人吃荔枝偏愛鮮果的飽滿多汁,卻容易錯過果乾更加濃郁的風味與口感,層次裡的玫瑰香,搭起洋酒意外合適。「荔之甘精緻農園」甘美的桂圓與荔枝乾,經過靈舌巧手敏銳細膩地搭配,關於甜點的全新體驗即將展開——
牛粒是台式還是異國甜點?鳳梨酥可能沒有鳳梨?那些經典甜點不為人知的「蜜密」
用米製的鳳片糕拜天公、麵粉做的龍鳳大餅當喜餅,糕餅早期通常要到節慶祭儀才能吃到。日治時期以後,和菓子與西點麵包成為銅板價即可買到的庶民小點,你我都在鳳梨酥、小西點、檸檬餅的甜蜜中長大。近年更有提拉米蘇、馬卡龍等異國甜點插旗臺灣,造福愛嘗鮮的甜點控。每個經典甜點都藏著神「蜜」的滋味,有的帶你探索陌生的國度,有的則喚醒沉睡的時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