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89 頁
【吃看看吧,搞不好你會愛上】灰色地帶長出的美好滋味
灰、黑、墨綠,全部混在一起,感覺是為了要完成一幅跟暴風雨有關的畫而調的水彩,回過神來,「啊!」我媽把皮蛋戳破的瞬間,我大叫一聲,接著沉默,餐桌上一陣暴風雨前的寧靜。
【吃看看吧,搞不好你會愛上】化苦澀為甘美的㸆菜
我是何時成為「㸆菜」的俘虜呢?仔細回想, 該從在上海小館「介云軒」頭一回嘗到它美妙滋味的那天說起!十多年前,素人掌廚的介云軒在民生社區開業,以琳瑯多樣、風味地道的滬式盆頭菜一炮而紅,蔥㸆鯽魚、辣椒鑲肉、烤麩、燻魚等都是當家上海老爹拿手的家鄉味,我因採訪之故也被圈粉成為常客,某年冬天去吃飯,老爹手指一盤濃油赤醬的菜梗要我試試,說這是當季才嘗得到的「㸆菜」。
分配與共享,接住每一份大地的物產
滿街的餐飲食鋪與超商、蒐羅國內外食材的超市和市場……選擇太多,許多人總是為了「要吃什麼」而發愁。然而衛生福利部統計,2021年第一季的低收入人口將近29萬,別說是美食,他們連三餐都成問題。這十年來,致力於重新分配的食物銀行陸續成立,也有人以一個冰箱作為共享食物的園地,兩者作法不同,但希望食物被充分利用的心意相通。
【歐陸食旅味】在酒吧裡尋找歸屬感
每個歐洲人心中都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愛爾蘭酒吧。石瓦堆砌的復古老建築,門口掛上綠色四葉幸運草的招牌,遠看像是矮人地精會出沒的場所……走進店內別有洞天,愛爾蘭風笛的背景音樂中有踢踏舞的節奏,上百種眼花繚亂的酒款、酒瓶、玻璃杯整齊堆滿櫥櫃,燈光昏暗但氣氛溫暖,一團團顧客沒有你我他之分,隨興的從這桌聊到那桌,友好且歡樂,每個人都能在這找到自在的歸屬。
【臺灣究小食】麵筋的大千世界
「選——麵筋,吃麵筋,吃——麵筋,好腦筋,選——有土豆的唷!」不曉得各位現在腦中是否浮現藝人胡瓜青澀的臉龐,搭配著這段無比洗腦的廣告歌曲,與兩位小孩在畫面中蹦蹦跳跳搶吃麵筋的畫面?沒錯,這是早期愛之味麵筋的經典廣告。後來,也許是礙於食品法規的因素,「吃麵筋好腦筋」的廣告詞不復出現,但麵筋配稀飯的習慣,早已成為臺灣人最樸實無華的早餐組合。
【鄉村好好生活】皂廠佛系接班人,組織作戰深耕田中
彰化縣田中鎮稻米產量豐富,從日治時代就有「臺灣米倉」的美稱,在濁水溪八堡圳的灌溉下,孕育出優質的田中米。有很長一段時間,臺灣的稻米價格是田中說了算,曾在稻米市場喊水會結凍的田中,因著縱貫鐵路與糖鐵成為鄰近街庄的貨物集散中心,田中老街也在這樣的交通優勢下興起。
【菜市人生場】疫情下的休息地
在這疫情當兒,大家小心翼翼、減少出門、避免外食,平時兜不在一起的室友們,終於受夠了各式自製沙拉和料理包快餐,三人相約來煮一頓豪華的。平時不怎麼下廚的我,也不願在室友面前丟了臉,早早宣布要來一道冰糖醬燒排骨,讓自己後悔也來不及。問題來了,這排骨去哪生呢?我們避開連鎖超市,踏進久違的菜市場,幸好,人在宜蘭五結鄉利澤村,人口不過兩千多,市場也因疫情少了許多攤販和購物人潮,放眼望去冷冷清清,難形成群聚。
【神明好農情】誰在廟頂上打哈欠
改變世界的方法很多,有人慵懶打個哈欠,袒胸露肚坐在廟的屋頂上,卻成就了臺灣廟宇之美。這位表情動作誇張的「名人」沒有留下名字,今日大家都以「胖羅漢」稱呼他,名符其實的「國寶」。
【非關爬山】藏居山野部落的拉美移民
幾年前在尼加拉瓜雨林裡的小村子,村裡僅一條黃土大街,一端通向居民賴以維生的大河,另一端則隱入深邃叢林,兩排高腳屋參差站立。連尼人都不曾聽過的地方,我們竟巧遇一位臺灣移民後代,不會說國語,僅會的幾句臺語也是早期黑白電影才會聽到的腔調。他堅持要請我們吃點東西,一陣雞同鴨講後我終於聽懂,他是說:「昂導啊差崩(紅豆仔炒飯)。」
【和食直誠】暑熱中的焦香滋味
我好喜歡吃鰻魚,想必很多臺灣人也喜歡這甜甜鹹鹹的滋味吧。鰻魚最早記載於奈良時代(710至794年)的書裡,但沒有寫到烹調方式。此後日本各地便出現多種吃法——切塊後串燒鹽烤,加味噌或蘸醋調味等,據說當時認為鰻魚是一種「營養豐富但不好吃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