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爬山】在南澳攜手逐山徑

眾人於古道的崩落處整土堆石做步道

眾人於古道的崩落處整土堆石做步道。

文字.攝影/楊理博

對南澳的初印象要從學生時代的一趟徒步環島說起,那時因公路車多難行,偏愛走濱海小道,附帶好處是可以睡海灘,每天起床從海望向映著天光的島嶼。來到蘇花段,山海相逼,對出生於南臺灣的我來說好像踏入樹洞裡的奇幻時空。在南澳海灘的夜,不時感到背後的青山化為黑色巨獸,當時不知道,自己後來會多次出入其中。

這幾年來手作步道的概念已成顯學,背後推手是千里步道協會。他們原初的想望是建立一條串連全島的綠徑,後來演變成各地獨立發展的步道網絡。第一次跟著協會的夥伴手作步道就是在南澳山區,之後又陸續回來幾次,協會已經離開,步道的養護工作由當地青年組成的愛南澳團隊延續下去。

我們修築的是南澳古道。就像所有的古道,其開鑿是建立在生活、統治等實務需求之上,南澳古道也是日治時期為統治山區泰雅人所建立的警備道系統,大致上可分為寒溪道路、武塔道路、比亞豪道路,前二者分別從蘭陽平原與南澳平原進入南澳山區的流興社,後者則從流興社再向內深入,直達南湖大山下泰雅南澳群的第一大社:比亞豪,並翻過中央山脈連接另一端的埤亞南越道路。

1950年代後,所有山區的泰雅舊社皆遷到山腳下的平原區,古道就此埋沒。今所稱之南澳古道,主要是指三條支線中的武塔道路,前3.8k已經由林務局整理為一般健行步道。第一次造訪時,一個穿著時尚簡約、亮色系短衫褲的跑山女孩,輕盈的與肩負沉重行囊的我們擦身而過。3.8k之後再往內,經過楠子駐在所與武塔,直達流興的路段,也是這幾年愛南澳想要透過手作方式維護的步道,作為族人尋根、面山教育、生態旅遊之用。

我們的車沿著南澳南溪的右岸進入山谷,過了金洋村之後是幾處高級露營區,聚集著渴望自然的浸濡卻又不捨脫下文明外衣的人們,而公路的終點,也是步道的起點,文明與自然在此會哨。我們拿起鋤頭、耙子整裝待發,點三滴酒敬靈之後,出發築路去。

這次的山行主要為修復古道約7k處的崩落,預計將原本的路基以土石填平,下邊坡則以砌石駁坎作為擋土牆。砌石看似是一種藝術,要穩固卻有些科學根據,石牆的深度須達高度的五分之一以上,底部與頂部也應選用較重的石塊。我們先以鋤頭整過地基之後,蒐集大大小小的石頭,便開始堆砌。每顆石頭都有剛剛好的位置,嘗試各種不同的相位角度,必要時以榔頭破石修型,讓石與石之間能穩固而緊密的契合。

PROFILE

楊理博 旅行是生活,土地是信仰,戒不掉的是把生活裝進背包裡,走入他方與山林。把親土文化當成直譯自大地的語言,聽古老的故事,唱土地之歌。現在努力的學習當一個山人。

完工的步道與石砌護坡
完工的步道與石砌護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