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90 頁
【文明野味】你想知道卻不敢問的關於鳥屎的一切
不久前讀到新聞一則,一名比利時農夫駕駛拖拉機務農時嫌一塊大石頭擋路,把它挪到旁邊去,沒想到這礙事的石塊是界定法國與比利時疆界的「界碑」,此舉讓比利時領土「擴張」了兩公尺多。如果每天都兩公尺、兩公尺地這樣偷偷向前挪動界碑,法國很快就會不見了呦!比利時人大概一邊偷笑一邊做著兼併的美夢。
【小島大海】尋一條很難找的魚
臺灣疫情爆發前,我與人稱「海廢界神鵰俠侶」的陳人平和郭芙一起到澎湖出差,他們是海湧工作室的創辦人,到各個海灘第一件事就是撿垃圾,2017年成立以來,已經在全臺舉辦三百多場淨灘活動,帶領三萬多人清理近150噸垃圾。
【別怕,我們很可口】苦瓜翻身計 生命不可或缺的一味
酸甜苦辣鹹豐富味蕾,卻有人不愛「吃苦」,在不受歡迎蔬菜排行榜中,苦瓜時常榜上有名。何不苦中找樂,拿苦瓜拌沙拉、凍冰棒、打果汁,可以發現苦瓜也能從苦口良藥翻身消暑點心,即使是吃不了苦的人也想一口接一口,享受苦後回甘的美妙。
【剩食的明日】拾起剩食 完全利用的升級術
但凡對惜食議題有些許關注的人,大概對「扌合生態廚房」的名字不會陌生。創辦人黃尹宣自2014年成立「扌合」(「扌」字音同手)後,盡可能以公平貿易、有機生產的剩食和格外品為食材,包括即期品、醜蔬果、NG品和加工過程中剩餘的零碎食材,都在她的巧手下華麗轉身,成為創意點心。拿起食物的英文為pick up food,她在設定品牌的英文名稱時挪動順序,改為pick food up,「把食物放在前面,有讓它升級的感覺。」
《鄉間小路》2021年7月號 食物清零計畫
攤開長長的挑食清單,有的讓眾人齊喊「我也是!」但也有「這你也挑?」的神奇品項。而在吃與不吃之前,產地到餐桌的漫長旅程,已累積難解的剩食問題。如何讓剩食及挑食清單上的食材華麗升級,從製造者轉成搶救者?
【吃看看吧,搞不好你會愛上】挑食是擁有説「不」的彈性
我身邊的人都說,問我不吃什麼,還不如問不挑哪些比較快——白蘿蔔吃紅蘿蔔不吃;海鮮只吃蛤蜊;名字有ㄐㄧㄠ的只吃香蕉,椒類都不行;食材用電鍋清蒸即可,忌太辣太鹹太油……挑食清單多得說不清,更難以整理出規則跟理由。而其中對部分食物的排斥,是從姊姊和我說的故事開始。
【我挑食我驕傲】不要懷疑,我吃蛋餅不加蛋
對於蛋,我就是不吃,我就是討厭。在年幼記憶中,有個場景令我印象相當深刻。幼稚園大班的時候,有天老師教大家煎荷包蛋。對小朋友來說,最困難的是要把蛋完整的打進鍋子裡,然後漂亮的翻面。我算是滿早就煎完了,也還算成功,但卻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直到老師要關燈放學,我還在自己的座位上,因為要能回家的前提是:「把自己煎的蛋吃完。」
【別怕,我們很可口】配角變主角!香菜的華麗轉身
世人對香菜非愛即恨,在國外,有「IHateCilantro.com」網站專門反香菜,也有香菜食品大賞維護擁香菜者;在臺灣,網紅與政治人物掀起的香菜戰爭延燒全國,但香菜的正反兩派一定得如此楚河漢界、敵我分明嗎?喝一口香菜歐蕾,看那綠白兩色的流動融合,或許就是雙方陣營得以和解的模糊地帶……。
食棄時代——從產地到餐桌的剩食之路
環保署統計,2020年臺灣產生的廚餘約有53萬噸,平均一天是1452噸,如果用20噸的大貨車,得出動73臺才裝得下。你也許很困惑,哪來這麼多的廚餘呢?其實在抵達你的胃袋前,食物得經歷漫長的旅程,一路上危機四伏,隨時可能慘遭被丟棄、削整斷頭的命運,讓我們沿著食物的生產鏈上溯,直擊剩食現場。
是草還是木?筍可以生吃嗎?最多人問的竹筍知識+
新生的筍子清脆可口,長高成竹更是有「才」——農業時代從房屋到家具、生活用品,無處不見竹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