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漢餅混搭西點,品嘗回甘五代的人情味

以鄉土詩人吳晟的詩、民謠歌手吳志寧重作的詞曲呈現臺灣人與土地相依的情感,來包裝傳統糕餅禮盒的老靈魂,並以傳統糕餅結合西式下午茶的概念打造「研香所」。百年糕餅店「林金生香」以文學、音樂、現代美感和飲食潮流為載體,讓傳承五代的飲食文化及豐潤人情得以綿延。

獻給神明的甜與留給自己的鹹香

小時候,每當紅豆與米的香氣在阿嬤廚房裡飄香,總期待又興奮地盼著灶上炊煮的紅龜粿,嬉鬧地想著準備要吃上幾個。但對阿嬤來說,炊煮的過程是神聖的,裡頭的紅龜粿是人與神連結的媒介,是過年過節和神明生日拜拜使用的。

【營養師X資深主婦】以全食物利用料理翻玩食材、破解挑食!

青椒、苦瓜、茄子、紅蘿蔔、香菜……你挑食嗎?挑食問題深深困擾許多家長,但不只孩子們挑食,大人也會,碰到不喜歡的食材,就算捏著鼻子依然難以吞入口。為了解決煮婦煮夫們的困擾,資深主婦季勳祭出四大料理攻略。營養師劉怡里更專業解析食材中的營養奧妙,還有不可不知的飲食風險。

手機連線貨架,用科技搶救即期品

走進超市,貨架上成排整齊的商品映入眼簾,數十年如一日的豐饒景觀背後,倚賴的是規律而效率的新陳代謝——生鮮熟食上架後兩、三天就得丟棄;食品每隔幾個月、數年就要汰換一輪。如果有一套顯示即期品動態的系統,不就能讓大眾追蹤以搶救食物?致理科技大學的一群師生開發App,邀請大家用手機連線通路貨架,一起將即期品轉變為及時下肚的美味。

家庭廚餘解方——廢棄物只是被放錯位置的資源,廚餘也是!

「垃圾好臭喔!今天一定要倒垃圾。」相信這是許多人無奈的心聲,尤其疫情期間,想要減少外出接觸人,但不管是外帶回家吃、自己煮或僅僅切個水果,多多少少都有廚餘。夏季天氣悶熱,將要回收的廚餘收集起來,放一天就產生臭酸味;有時只有一些菜屑果皮,不禁又煩惱到底是要多累積一點,還是今天就拿去丟。

【我挑食我驕傲】挑食不是病,走跳江湖超窘境

前陣子社群媒體上流傳著挑食賓果圖片,我當時心中冷笑:「哼,這有什麼難的。」若要細數我挑食的食物,真的不勝枚舉,蔥、薑、蒜苗、辣椒、香菜、芹菜……許多辛香料都不吃,若加入料理也絕對會挑掉,還有蚵仔、海膽、羊肉也在我的挑食名單中,不光如此,就連水果也能挑,鳳梨、香蕉、奇異果。更遑論一般大眾普遍挑食的前幾名,例如青椒、甜椒、苦瓜、秋葵……都是我避之唯恐不及的食材。

酪梨

【別怕,我們很可口】尋找酪梨的一百種可能

循著曾文溪來到上游,嘉南平原與丘陵的交界地帶,曾為平埔族棲地的臺南大內,與生俱來肥沃的砂質沖積土壤以及排水良好的地勢,在近代農業墾拓下逐漸發展熱帶果樹產業,細見山坡種植作物,有鳳梨、荔枝、龍眼、阿拉伯椰棗、文旦、白柚、柳橙等,其中產量稱霸全國的酪梨,更是為大內掙得「酪梨故鄉」美名的重要農特產。

【吃看看吧,搞不好你會愛上】灰色地帶長出的美好滋味

灰、黑、墨綠,全部混在一起,感覺是為了要完成一幅跟暴風雨有關的畫而調的水彩,回過神來,「啊!」我媽把皮蛋戳破的瞬間,我大叫一聲,接著沉默,餐桌上一陣暴風雨前的寧靜。

【吃看看吧,搞不好你會愛上】化苦澀為甘美的㸆菜

我是何時成為「㸆菜」的俘虜呢?仔細回想, 該從在上海小館「介云軒」頭一回嘗到它美妙滋味的那天說起!十多年前,素人掌廚的介云軒在民生社區開業,以琳瑯多樣、風味地道的滬式盆頭菜一炮而紅,蔥㸆鯽魚、辣椒鑲肉、烤麩、燻魚等都是當家上海老爹拿手的家鄉味,我因採訪之故也被圈粉成為常客,某年冬天去吃飯,老爹手指一盤濃油赤醬的菜梗要我試試,說這是當季才嘗得到的「㸆菜」。

分配與共享,接住每一份大地的物產

滿街的餐飲食鋪與超商、蒐羅國內外食材的超市和市場……選擇太多,許多人總是為了「要吃什麼」而發愁。然而衛生福利部統計,2021年第一季的低收入人口將近29萬,別說是美食,他們連三餐都成問題。這十年來,致力於重新分配的食物銀行陸續成立,也有人以一個冰箱作為共享食物的園地,兩者作法不同,但希望食物被充分利用的心意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