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94 頁
經典雜貨熱銷榜
進入雜貨店地毯式搜索,發現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除了小時候的吃喝玩樂,更從牛豬雞鵝的飼料添加物,賣到阿嬤界最夯的美容聖品。哪些生活法寶讓鄰居親戚統統說讚,又有什麼童玩糖果,讓你好想回到過去?
老雜的濃情與豪氣,通霄小鎮的生活光影
通霄小鎮有山有海,鎮中心的慈惠宮、每年逾七萬香燈腳追隨進香的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長年庇佑小鎮平安。1970至1980年代,通霄隨著木雕產業一飛衝天,又迅速墜落,小鎮也沉寂下來。十多年前,鍾情文史的邱德宏回來通霄,如何讓家鄉的故事繼續說下去?他想到了鎮上的雜貨店,數十年如一日地販售生活所需、陪伴無數孩子成長。是時候,換他們來說通霄的故事。
《鄉間小路》2021年5月號 賣雜細
在山城小鎮突感口渴嘴饞,城市裡到處都是的便利商店,此時卻在千里之外。萬念俱灰時,才發現眼前有間陳舊雜貨店,多買了金柑仔糖跟彈珠汽水,好似時光與過往疊合,重回刻在心底的那間雜貨店。
老雜貨店新生,為地方傳講下一甲子的故事
宜蘭壯圍的古亭村曾有一間何興商店,你也許見過,因為它是電影《翻滾吧!阿信》的取景地;若你去過,那一定不會錯過對面的扇形老屋,它過去是村子裡唯一的美容院。它們在此安坐了一甲子,看著附近古亭國小的孩子來買糖剪髮。孩子長大後搬去城裡,屋子裡的人也走了,蒙塵的窗映照不出熱鬧的街景。直到今年初,它們迎來了新主人,自窗中透出的光線指引著來訪的人,告訴他們,古亭到了。
回憶守護者,跨越三世代的糖果廠
紅、綠、黃、橘與白色條紋相間,彩色柑仔糖放在玻璃罐中如同寶石般閃閃發亮,還有可以吹出嗶嗶聲的口笛糖,小女生懷抱公主夢最愛的鑽戒糖、被暱稱為黑人牙膏的糖果……這些柑仔店的經典零食,全出自許金城一家三代。
日日往返嘉義阿里山,山村人家的移動雜貨行
清晨7點半,吳名周的菜車抵達太平老街,<田庄兄哥>放送主題曲剛落,車已在廣場停妥,把一箱又一箱雞鴨魚菜卸下,廣場轉眼成了露天蔬果雜貨行,來自不同山村的居民,因為菜車而有了見面的理由。
掀開百貨行的光陰化妝箱,走進山城煤鄉的平行時空
在平溪老街上開設「新建成百貨行」的阿治嬤92歲了,素顏的她膚況很不錯,看起來氣色也好,或許跟她賣了一輩子的保養品有關。所謂「百貨行」是早期各鄉鎮地方常見的店面,主要販賣學生制服、化妝保養品、衣服鞋襪等生活用品,小小的店面包辦人們的生活起居。
原味比較學:石頭野炊╳醃肉╳粽子╳麻糬
文字/廖詠恩 插畫/大裘米 當南北粽之爭如火如荼,滷肉跟肉燥傻傻分不清的時候,你是否曾經想過,原住民小米粽、原 […]
原食雜學筆記:植物鹽?什麼都獵、什麼都吃,「牠」卻是禁忌?
說到原住民的飲食文化,大家似乎都知道一些,卻又不是那麼了解。像是烹飪不可或缺的鹽,住在山上的原住民該如何取得?原住民吃檳榔的歷史竟然長達數千年之久?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問題的解答,一窺島嶼上最資深住民的生活樣貌。
融合多元族群,用食材定義臺灣味
巷弄中一株九芎矗立眼前,推開厚實木門,柳杉透過蒸氣技術展現柔軟線條,製成巢穴造型吧檯,被偌大玻璃窗灑進的陽光照得發亮。主廚郭庭瑋Wes開門見山的說:「我不是原住民,做的也不是原民料理,更不是法式餐廳,就是臺灣菜啊。」所有食材都是一步一腳印踏查,翻閱眾多典籍資料,親自嗅嘗滋味之後化為料理,透過餐點將臺灣多元族群食材,讓更多人了解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