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剩食的明日】拾起剩食 完全利用的升級術

但凡對惜食議題有些許關注的人,大概對「扌合生態廚房」的名字不會陌生。創辦人黃尹宣自2014年成立「扌合」(「扌」字音同手)後,盡可能以公平貿易、有機生產的剩食和格外品為食材,包括即期品、醜蔬果、NG品和加工過程中剩餘的零碎食材,都在她的巧手下華麗轉身,成為創意點心。拿起食物的英文為pick up food,她在設定品牌的英文名稱時挪動順序,改為pick food up,「把食物放在前面,有讓它升級的感覺。」

鄉間小路食物清零計畫

《鄉間小路》2021年7月號 食物清零計畫

攤開長長的挑食清單,有的讓眾人齊喊「我也是!」但也有「這你也挑?」的神奇品項。而在吃與不吃之前,產地到餐桌的漫長旅程,已累積難解的剩食問題。如何讓剩食及挑食清單上的食材華麗升級,從製造者轉成搶救者?

【吃看看吧,搞不好你會愛上】挑食是擁有説「不」的彈性

我身邊的人都說,問我不吃什麼,還不如問不挑哪些比較快——白蘿蔔吃紅蘿蔔不吃;海鮮只吃蛤蜊;名字有ㄐㄧㄠ的只吃香蕉,椒類都不行;食材用電鍋清蒸即可,忌太辣太鹹太油……挑食清單多得說不清,更難以整理出規則跟理由。而其中對部分食物的排斥,是從姊姊和我說的故事開始。

【我挑食我驕傲】不要懷疑,我吃蛋餅不加蛋

對於蛋,我就是不吃,我就是討厭。在年幼記憶中,有個場景令我印象相當深刻。幼稚園大班的時候,有天老師教大家煎荷包蛋。對小朋友來說,最困難的是要把蛋完整的打進鍋子裡,然後漂亮的翻面。我算是滿早就煎完了,也還算成功,但卻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直到老師要關燈放學,我還在自己的座位上,因為要能回家的前提是:「把自己煎的蛋吃完。」

【別怕,我們很可口】配角變主角!香菜的華麗轉身

世人對香菜非愛即恨,在國外,有「IHateCilantro.com」網站專門反香菜,也有香菜食品大賞維護擁香菜者;在臺灣,網紅與政治人物掀起的香菜戰爭延燒全國,但香菜的正反兩派一定得如此楚河漢界、敵我分明嗎?喝一口香菜歐蕾,看那綠白兩色的流動融合,或許就是雙方陣營得以和解的模糊地帶……。

食棄時代——從產地到餐桌的剩食之路

環保署統計,2020年臺灣產生的廚餘約有53萬噸,平均一天是1452噸,如果用20噸的大貨車,得出動73臺才裝得下。你也許很困惑,哪來這麼多的廚餘呢?其實在抵達你的胃袋前,食物得經歷漫長的旅程,一路上危機四伏,隨時可能慘遭被丟棄、削整斷頭的命運,讓我們沿著食物的生產鏈上溯,直擊剩食現場。

是草還是木?筍可以生吃嗎?最多人問的竹筍知識+

新生的筍子清脆可口,長高成竹更是有「才」——農業時代從房屋到家具、生活用品,無處不見竹的蹤跡。

從建築與工藝兩端,為竹藝搭一座橋

竹,柔中有韌,恰似島民的包容與彈性;竹,伐之不盡,蘊藏島嶼土地的生生不息。搭起竹構建築的李綠枝、巧創竹藝設計的范承宗,兩人從建築與工藝的兩端前來,搭竹為橋,談論著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各自將竹材的使用與情感交匯在藝術文化之中。兩人也像極了竹,在堅直挺拔的意志中,飽含了細膩又輕盈的無盡創意。

竹采藝品老闆林群涵

以三十年不褪色的熱情,追尋竹業長青榮景

青翠的竹林,在國內占地超過20萬公頃,巔峰期年生產量可達千萬枝,但在森林系所使用的教科書《木材性質學》裡,竹,卻只占薄薄幾頁,這樣子的不遇,反而激起了林群涵對竹子的好奇心,來自宜蘭五結農家的他,在嘉義農專攻讀完森林科後,選擇繼續到中興大學的森林研究所深造,其研究主題,就是如何幫竹子加工,做「保青」。

竹炭窯煉黑金,維持家庭記憶恆溫

沿台三線一路爬坡,曾文水庫在車窗外時隱時現。一小時的曲折山路後,當風裡出現竹葉摩娑的沙沙聲,便知大埔到了。竹是大埔的經濟命脈,長於崇山峻嶺的大埔人,性格也如竹子般彈韌不易摧折。穿過麻竹隧道,這裡有國內少見的竹炭窯,「大埔孟崇竹炭生產合作社」第二代接班人巫健瑋與妻兒,正試著以MIT竹炭的高品質,突圍疫情與乾旱的雙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