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十年不褪色的熱情,追尋竹業長青榮景

竹采藝品老闆林群涵

文字/施清元 攝影/蔡易儒

青翠的竹林,在國內占地超過20萬公頃,巔峰期年生產量可達千萬枝,但在森林系所使用的教科書《木材性質學》裡,竹,卻只占薄薄幾頁,這樣子的不遇,反而激起了林群涵對竹子的好奇心,來自宜蘭五結農家的他,在嘉義農專攻讀完森林科後,選擇繼續到中興大學的森林研究所深造,其研究主題,就是如何幫竹子加工,做「保青」。

離竹材生產加工重鎮——南投竹山還有好一段路,「竹采藝品」的老闆林群涵卻選擇在草屯打造據點,開始他被蒼綠竹蔭包圍的生涯。在桂竹與孟宗竹材整齊直立的工廠入口處,馬上能夠見到一個長約五公尺磚砌的水槽,林群涵所擁有的核心技術——保青,就在這裡施作。竹皮富含葉綠素,但被砍伐後失水,加上光照刺激,便會慢慢轉化為葉黃素,成為我們印象中黃褐色的素材,而保青,則是藉由銅離子的介入置換,延緩葉綠素分解,提升色堅牢度,且銅離子不會殘留。保青的竹藝品完成後,仍有大約十年的時間,能夠記憶山嶺間的原色,並散發既高雅又溫潤得使人安心的光澤。

1989年林群涵畢業時,曾經七成以上的竹山居民都在從事的竹產業,已經走在急下坡,除了廠商追求低廉勞力而西進,建築法規修訂,讓竹稈無法使用於高樓層建築的建材,更是讓產業規模迅速萎縮,放著竹林廢棄或是改種經濟作物的竹農大有人在。此時,擁有保青技術的林群涵進入市場,理應是個振奮人心的話題呀?「我走學術,研究如何生產,可是我不會設計」,這樣謙遜的自我定位,或許解釋了為何他沒有設點在竹山中心與人競爭。生涯前十年,一邊繳生意上的學費,一邊傾心於利用龍角筍的藝術創作〔註〕,也得了些獎,可是氣候的微妙改變,彷彿觸發了什麼開關,某一年開始,龍角筍再也長不出理想中的活靈姿態,而林群涵,則再度將目光轉回手裡握有的技術。

保持竹子一般的從容與彈性

時逢九二一地震,有危機,也有轉機。危機來自於媒體誤指保青時使用的藥劑「K-33保力定」(重鉻酸銅)有毒性。林群涵目前使用安全無虞的含銅藥品,在常壓狀態下進行保青,藥劑不會滲透進竹皮內層,製成的竹餐具送驗SGS合格。而轉機,則是地震重創南投後,政府決定挹注資源於竹藝產業,重啟地方發展。善用保青特色的生活用品,例如杯子、文具、茶具等商品,在添加工藝所研習所得的設計養分後,乘著浪潮,正式走上商品化軌道,彷彿臺灣玉般的璞綠,開始出現在更多人的日常風景裡頭。

由於生活用品訂單數量龐大,林群涵會與鄰近的工坊合作生產,再由竹采做最後的品管,產能具有彈性。現在的新廠房裡,在業界工作數十載的蔡大姐與劉大姐各踞一安靜角落,仔細研磨掉竹節經切割後生出的銳角,讓保青過的竹杯,觸感與視覺印象能夠契合。而林群涵自己則負責製作用於花道、茶道,具有藝術氣質的竹器,以及單件訂製的設計案件,他笑說:「我算是很早開始做網頁宣傳的。」雖然不是有著精緻動畫的網頁,但字字句句都是林群涵對於竹藝的誠摯心意,許多設計師陸續找上門來,例如高雄甫開幕的義享天地購物中心裡,寓意「大船入港」的巨型竹編鯨魚,或者是台北松山意舍酒店迎賓大廳裡懸掛的24盞竹編燈,甚至是外國顧客,請他用保青竹製作一株常青的聖誕樹,這些作品帶著竹采藝品的名號,幫林群涵走出南投幽靜的小鎮。

菊紋的設計,讓迎賓水果盤在日本格外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