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是草還是木?筍可以生吃嗎?最多人問的竹筍知識+

新生的筍子清脆可口,長高成竹更是有「才」——農業時代從房屋到家具、生活用品,無處不見竹的蹤跡。

封面故事
從建築與工藝兩端,為竹藝搭一座橋

竹,柔中有韌,恰似島民的包容與彈性;竹,伐之不盡,蘊藏島嶼土地的生生不息。搭起竹構建築的李綠枝、巧創竹藝設計的范承宗,兩人從建築與工藝的兩端前來,搭竹為橋,談論著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各自將竹材的使用與情感交匯在藝術文化之中。兩人也像極了竹,在堅直挺拔的意志中,飽含了細膩又輕盈的無盡創意。

竹采藝品老闆林群涵
封面故事
以三十年不褪色的熱情,追尋竹業長青榮景

青翠的竹林,在國內占地超過20萬公頃,巔峰期年生產量可達千萬枝,但在森林系所使用的教科書《木材性質學》裡,竹,卻只占薄薄幾頁,這樣子的不遇,反而激起了林群涵對竹子的好奇心,來自宜蘭五結農家的他,在嘉義農專攻讀完森林科後,選擇繼續到中興大學的森林研究所深造,其研究主題,就是如何幫竹子加工,做「保青」。

封面故事
竹炭窯煉黑金,維持家庭記憶恆溫

沿台三線一路爬坡,曾文水庫在車窗外時隱時現。一小時的曲折山路後,當風裡出現竹葉摩娑的沙沙聲,便知大埔到了。竹是大埔的經濟命脈,長於崇山峻嶺的大埔人,性格也如竹子般彈韌不易摧折。穿過麻竹隧道,這裡有國內少見的竹炭窯,「大埔孟崇竹炭生產合作社」第二代接班人巫健瑋與妻兒,正試著以MIT竹炭的高品質,突圍疫情與乾旱的雙重挑戰。

封面故事
傳統又現代,反差萌的竹編生活

穿著大地色的棉麻織品,卻俏皮地露出一截粉紅色襪子,林山與他喜歡的竹編特性一樣,有反差萌的可愛與包容的彈性,結合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他想讓竹藝再度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封面故事
造屋、治水、編生活器具…..關於竹的生活智慧,你知道多少?

說到竹子,現代人熟悉的或許是課本裡文人歌詠的君子形象,然而對農業時代的平民百姓來說,竹是再日常不過的天然材料,從拿在手裡的器物,到替人遮風避雨的屋子,甚至用在治水工程……,讓我們重返那堪稱有竹萬事足的年代,回顧古人的生活智慧。

封面故事
循著日晒筍乾滋味,重現小村的黃金時光

雲林古坑的桂林村位於兩「山」之間——劍湖山與大尖山,這片海拔兩百多到七百多公尺的土地上散布著六個聚落,車子行經窄仄的產業道路,車窗外的作物風景不斷變化,竹林、茶園、檳榔以及咖啡樹各據一方,還有一個悄然於地底生長的作物,那就是曾經為桂林創造黃金時代的筍。

封面故事
撫慰人心的能量創意筍料理

「一年十道竹筍創意料理,已經堅持十年了。」寧菠小館主廚鄧玲如竭盡心力創作出累積百款的竹筍餐點,就是要讓大眾知道麻竹筍應用範圍廣泛,無論是當季筍料理、竹筍風味保存食,或是與臺灣農特產相互搭配,製成醬料、糕點,中式異國風味皆可,享受臺灣大地賦予的清甜滋味。

臺灣八大食用筍
焦點
筍友大集合!別再把我們搞混了

臺灣有八大食用筍,四季都有時令好筍,大家卻時常傻傻分不清,要嘛是錯過產季撲空吃不到,或是覺得麻竹筍綠竹筍烏殼綠根本都一樣,讓眾筍暗自垂淚。筍友們決定call-in訴說心聲,希望民眾分清楚到底誰是誰,知道什麼季節有哪些筍可以吃,別再讓他們心碎。

封面故事
竹鐮幫出動!跟時間賽跑的採筍行

泰雅卡普部落的生活點滴,很多都與桂竹有關。女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分享撿竹籜賺零用錢的兒時樂趣,男人從小就跟著爸爸伐竹,直到1980、90年代竹產業沒落,才離開部落從事其他工作。然而,無論到哪工作,只要筍季到來,族人就會回到部落、回到竹林採筍——如果說竹是泰雅文化的起點,筍便是回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