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96 頁
以部落傳統雜糧發酵,訴說排灣的料理語言
這幾年「小農餐桌」一直在扮演排灣族飲食文化的無痕接點,也許你去逛市集時買過小米甜甜圈;對原住民飲食更感興趣的人,可能曾經報名產地餐桌活動,到萬安部落看過一片黃綠的小米田。接著是3月開賣的雜排包,有如飲食實驗室般用小米糰養酵母做酸種麵包,試圖讓傳統作物萌發新生命。
探尋野地裡的豐饒,開啟一場野菜的奇幻之旅
一年半前,有個臉書粉專推出了「一星期一部落」的直播,從臺東南迴線到東海岸,再到縱谷,至今造訪了60個部落。約三分之二的部落事先無互相熟識的聯繫人,部落間的自然人文環境也有差異,直播工作人員只能趁場勘時主動接觸、認識在地人。一年半來,陌生人越來越少,部落朋友越來越多。這個自媒體團隊是「野菜皇后」,以野菜作為串起部落交流的共同語言。
【原味觀察】串聯風土人文的原食力
石板烤肉、小米酒、原住民風味餐,是許多人對於原住民飲食的印象。作為一位研究原民飲食文化的漢人學者,2004年起我投身原住民觀光和風味餐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從食客、廚房小幫手到與族人協力合作,「原味」也成為我個人的日常與記憶。
《鄉間小路》2021年4月號 山海之間.原鄉真食
數千年前,歷史都還沒留下文字,這座島嶼的祖先已落地生根,一代又一代延續著原住民文化──家在山海之間,生活與風土緊緊扣連,就連飲食也維持樸實的原味。我們都住在同一塊土地上,無論先前陌生或熟悉,就從「吃」開始交個朋友吧!
向半百老素料行點菜,進貢大魚大肉的素食胃袋
距離農曆春節倒數一週,臺中建國市場的日益素食材料迎來每年最忙碌的時刻。天色剛亮,謝林玲玟一面出貨給素食餐廳、零售業者等下游廠商,一面招呼絡繹不絕的散客。三坪大的攤位乾淨明亮,貨架上整齊排列兩、三百種品項,從新鮮的素料到罐頭、調理包,無論客人如何「點菜」,她總能俐落地手到擒來。
愛從口入,五感合一的素食懷石饗宴
自2019年起連續兩年蟬聯《米其林指南》餐盤推薦,即便沒有星級光環加持,「鈺善閣.素.養生懷石料理」已然站在臺灣素食餐飲圈的頂峰。董事長陳健志說:「不只是顛覆大眾吃蔬素食的印象,還要做到極致。」細膩處理每一項天然食材,用心設計與眾不同的烹調手法,再經過優雅禪風的擺盤與鮮花裝飾,端出一道道如藝術品般的精緻料理,讓人看得不捨入口。
在純素的路上,遇見更健康的自己
如果搭時光機向過去的我說:「嘿,妳有一天會吃素喔!」過去的我打死都不會相信。
斗室的綠意與純植甜點,汲取療癒身心的能量
每個造訪「微裸」甜點工作室的人,都會異口同聲留下「療癒身心」的評語。有別於一般教學場域,學員不只能在此學習到化繁為簡的純素無麩質甜點作法,也能在植物的陪伴下,汲取充沛的生命能量。
意料之外的滋味,讓你我與素相遇
誰說吃素很佛系?總舖師的糖醋雞丁、醬燒鱈魚、三杯家常菜、正宗四川麻婆豆腐,都有了素食的選擇;純植物的未來肉風潮也已吹來臺灣,在家煎一塊蔬福漢堡排,即成無論葷素都能同桌共享的美味。這些簡單方便的純素即食料理,蘊藏著40年老字號「素味香食品」讓更多人與素食相遇的期待。
爆漿起司與鮮奶油不是夢,給純素者的植物乳酪
「我最愛麵包抹奶油,很多人都怕會胖,可是麵包熱騰騰的,抹一點奶油上去吃起來就是很幸福……」眼前擺著塗上厚乃油的麵包、水果優格碗、餅乾,以及口感濃郁的乳酪丁,不說你不會知道,Stephie其實是純素者(vegan),這些不含一滴奶的純素點心都出自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