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藏甜の手作坊

老雜貨店新生,為地方傳講下一甲子的故事

宜蘭壯圍的古亭村曾有一間何興商店,你也許見過,因為它是電影《翻滾吧!阿信》的取景地;若你去過,那一定不會錯過對面的扇形老屋,它過去是村子裡唯一的美容院。它們在此安坐了一甲子,看著附近古亭國小的孩子來買糖剪髮。孩子長大後搬去城裡,屋子裡的人也走了,蒙塵的窗映照不出熱鬧的街景。直到今年初,它們迎來了新主人,自窗中透出的光線指引著來訪的人,告訴他們,古亭到了。

回憶守護者,跨越三世代的糖果廠

紅、綠、黃、橘與白色條紋相間,彩色柑仔糖放在玻璃罐中如同寶石般閃閃發亮,還有可以吹出嗶嗶聲的口笛糖,小女生懷抱公主夢最愛的鑽戒糖、被暱稱為黑人牙膏的糖果……這些柑仔店的經典零食,全出自許金城一家三代。

日日往返嘉義阿里山,山村人家的移動雜貨行

清晨7點半,吳名周的菜車抵達太平老街,<田庄兄哥>放送主題曲剛落,車已在廣場停妥,把一箱又一箱雞鴨魚菜卸下,廣場轉眼成了露天蔬果雜貨行,來自不同山村的居民,因為菜車而有了見面的理由。

掀開百貨行的光陰化妝箱,走進山城煤鄉的平行時空

在平溪老街上開設「新建成百貨行」的阿治嬤92歲了,素顏的她膚況很不錯,看起來氣色也好,或許跟她賣了一輩子的保養品有關。所謂「百貨行」是早期各鄉鎮地方常見的店面,主要販賣學生制服、化妝保養品、衣服鞋襪等生活用品,小小的店面包辦人們的生活起居。

原味比較學:石頭野炊╳醃肉╳粽子╳麻糬

文字/廖詠恩 插畫/大裘米 當南北粽之爭如火如荼,滷肉跟肉燥傻傻分不清的時候,你是否曾經想過,原住民小米粽、原 […]

原食雜學筆記:植物鹽?什麼都獵、什麼都吃,「牠」卻是禁忌?

說到原住民的飲食文化,大家似乎都知道一些,卻又不是那麼了解。像是烹飪不可或缺的鹽,住在山上的原住民該如何取得?原住民吃檳榔的歷史竟然長達數千年之久?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問題的解答,一窺島嶼上最資深住民的生活樣貌。

融合多元族群,用食材定義臺灣味

巷弄中一株九芎矗立眼前,推開厚實木門,柳杉透過蒸氣技術展現柔軟線條,製成巢穴造型吧檯,被偌大玻璃窗灑進的陽光照得發亮。主廚郭庭瑋Wes開門見山的說:「我不是原住民,做的也不是原民料理,更不是法式餐廳,就是臺灣菜啊。」所有食材都是一步一腳印踏查,翻閱眾多典籍資料,親自嗅嘗滋味之後化為料理,透過餐點將臺灣多元族群食材,讓更多人了解認同。

【非關爬山】走一條人少的路,伊加之蕃到內本鹿(上)

走入山林之後,我開始注意到一些較少為人知的臺灣歷史,尤其是那個洋人、日本人、漢人、各南島語族人共同活動於這座島嶼上的年代;關於lamata sinsin之事便是其中之一。

【神明好農情】祖靈的夢幻成真

1989年推出的美國電影《夢幻成真》,片中農場主人聽到一個聲音說:「只要建好了,他就會來。」這個他,指的是誰呢?農場主人在玉米田建好棒球場,目睹被判終生球禁的球員鬼魂來打球,死去的父親也來了,農場主人發現心中的缺憾因而彌補……。

【和食直誠】簡單又深奧的飯糰

只要將剛煮好的飯蘸點鹽,捏成圓形,就能成為一道料理。對日本人來說,米是非常重要的食物。是的,這次的主題就是飯糰。我在臺灣舉辦飯糰工作坊有好多人來參加,飯糰應該也是臺灣人很熟悉的一道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