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往返嘉義阿里山,山村人家的移動雜貨行

文字/李佳芳 攝影/何忠誠

清晨7點半,吳名周的菜車抵達太平老街,<田庄兄哥>放送主題曲剛落,車已在廣場停妥,把一箱又一箱雞鴨魚菜卸下,廣場轉眼成了露天蔬果雜貨行,來自不同山村的居民,因為菜車而有了見面的理由。

吳名周在阿里山開菜車三十多年,每天凌晨2點從嘉義瑞里的家出發,到南田市場批貨,大約5點半才折返上山,7點準時在太平老街開賣。吳名周頭也不抬地忙著,鋪開帆布擺上雞鴨魚豬,一個簡便的水產攤與肉攤便成形。待打好桌、放好秤,吳名周拉來一捆「送完為止」的青蔥,坐妥老位子,算是準備完畢。

「這份生意是接阮母的。」他趁空講古,說:「阮母以前是賣魚,用走路落去山腳,再轉公車去東市場買魚,天光才坐火車到交力坪,差不多10點半開始賣。」吳名周8歲學買賣,從小便懂走販生意的辛苦,稍長他決定買摩托車,到了1985年接手生意,他把當兵存下的錢加上農會信用部借款,買了生平第一輛小發財車,開始了他的菜車人生。

吳名周本只在瑞里賣菜,但因太平的菜車不跑了,「彼爿的人需要我就過去。」吳名周勤懇熱心,便把菜車繞道,逐漸增加路線。菜車生意擴大,載貨也須更多,1.6噸小發財車很快就不夠用,換到現在的1噸半貨車,已是他的第八輛車。

限時採購真本事

菜車生意可分日夜場,消費者通常只見一半,談笑風生的買賣背後,採購才是真本事。

深夜與吳名周走一趟南田市場採購,只見貨車停妥之後,吳名周一家三口分頭作業,他與妻子騎著放在市區的摩托車,迅速往菜市場巷弄移動,各自執行不同的採買任務,而小兒子負責顧菜車與收貨,合力在短短兩小時內把貨塞滿。

吳名周主要負責採購蔬菜、雞鴨、豬肉、魚鮮,太太則負責客人預訂的雜細品項,一臺菜車的產品包羅萬象,食材之外,還可見包子、饅頭、麵條、麵包、蛋糕,甚至連早餐也在代購範圍裡。

南田市場不同於東市場,營業時間從半夜開始到清晨,主打批發銷售的客人,來買的不是做油水生意的,就是做零售生意的,其中也有許多像吳名周這樣的菜車經營者,因此採購氣氛相當競爭緊張。

為求加快速度,吳名周常停車不熄火、也不下車,直接坐在車上談買賣,積年累月煉成的目色,一掃就知貨色好壞,根本毋需動手挑揀。一分鐘不到,買賣已談妥,吳名周催油門離開,而貨物則會在店家安排下,請運送工拉到菜車,所有人都知道他固定停車的老位子在哪。

買賣之外的溫熱人情

菜車在太平賣到中午,下午則切換成行動模式,沿路放送主題曲叫賣,從太興、出水坑、交力坪,最後回到瑞里,走走停停到5點才收工。儘管如此,大部分人寧可開車來太平買,因為此時的商品最齊全,若等菜車繞到家門口,就只能挑剩下的。

「買最多的是民宿與餐廳業者。」吳名周表示,阿里山是觀光熱點,山上有不少民宿、山莊、餐廳、熱炒、土雞城,大部分也都仰賴菜車供貨,而需求量大或特殊的,則會直接向菜車訂貨。

卸貨陳列,太平老街廣場瞬間變成露天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