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比較學:石頭野炊╳醃肉╳粽子╳麻糬

文字/廖詠恩 插畫/大裘米

當南北粽之爭如火如荼,滷肉跟肉燥傻傻分不清的時候,你是否曾經想過,原住民小米粽、原住民鹹豬肉等常被冠上「原住民×××」的食物其實也很有個性?讓我們走訪各族各部落,看他們如何醃肉、包粽子,以石頭野炊,最後搗盤麻糬當甜點,挖掘這些料理在不同人手裡發展出的多種樣貌,如果你還知道更多部落的私房料理配方,下次再一起去探索!

 

patines

名副其實的「石頭」火鍋在這裡!用檳榔葉摺成船形鍋子,倒入水和食材,同時把石頭燒至紅燙後入鍋,只要兩、三顆石頭,不出數秒鍋中便開始滾沸。因著部落所在地的不同,取用的石材也不同,奇美部落用的是麥飯石,馬太鞍部落用的則是蛇紋石。

.阿美族奇美部落

silaw

聽部落朋友說,這醃肉已經熟成,直接生吃就好,雖然有點害怕,但夾了一塊配飯吃,肥肉甘甜不膩、瘦肉鹹香,難怪是阿美族人的珍饈!作法是將肉抹上粗鹽,放入罐中,淋上適量米酒,封存醃製。醃幾個禮拜的肉稱為linalo,尚未熟成,得煮熟吃。醃一個月後,取出肉,將罐中因鹽分釋出的肉汁煮沸後放涼,再與肉一起放回罐中,讓肉汁淹過肉,半年後便是可生吃的silaw了。

.阿美族港口部落

taroy

對靠海的達悟族人來說,豬肉很珍貴,肉品最好的保存方式就是煙燻。將抹上鹽巴的肉串起、吊掛,燃燒木材燻上數日,便是特殊節日才吃得到的美食taroy。木材要選用不含油脂與異味的樹種,如木麻黃、龍眼木,使肉燻出香氣。taroy更是傳統達悟族人的保養品與藥品,婦女會將豬肉燻出的油塗抹在皮膚上,用來滋潤皮膚,療癒病痛。

.達悟族紅頭部落

alifongfong

這個精巧的盒子不是工藝品,而是昔日阿美族婦女做給丈夫帶去工作、狩獵時吃的便當。alifongfong使用四片林投葉編織而成,林投葉有刺,得去除刺與葉梗才能使用。編好後,裝入糯米、燻飛魚、醃肉等食材蒸煮就完成了。

.阿美族磯崎部落

culjuk

排灣族特有的點心,將糯米麻糬塑型成長條狀、攤平,放上餡料裹住,想吃甜可撒糖粉,鹹口味則有炒魚罐頭。最後揉成長條狀,切成小塊食用。它可作為排灣版的彌月蛋糕,也是男生與家人首次拜訪心儀對象的家時的見面禮。訂婚時,會有一籃籃口味多樣、切成塊的culjuk,儀式結束後讓大家享用,是不是很像西式婚禮的結婚蛋糕呢?

.排灣族北葉部落

白鰻麻糬

每年農曆八月初一,邵族會舉行白鰻祭,由祭司「先生媽」主持,祭拜祖靈,祈求平安。家家戶戶都要準備白鰻麻糬參加祭祀,捏成鰻魚形狀的麻糬,眼睛部分以龍眼籽點綴,看起來唯妙唯肖。儀式結束後,麻糬切成兩半,尾部要敬獻給先生媽,頭部由各戶人家帶回。

相傳早期拜鰻祭是捕捉真正的鰻魚,因為日月潭裡有白鰻精,會把潭裡的魚吃光光,所以邵族人會定期捕捉;另有一說為白鰻的生命力強韌,被邵族人視為聖物,加以祭拜,祈求族人強盛繁榮。

.邵族伊達邵部落

 


[註]本文的食物原住民語拼音以標示的部落用語為主,各食物的拼音、食材、料理手法在各族、各部落都有差異。

參考資料=《’ilol的味道》第1、13集、《媽!Mami呀!》第70、120集、原視族語新聞<太魯閣獨有香蕉糕香、甜、Q老少咸宜>、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臺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107年花蓮豐濱石梯坪活水計畫>、<部落粽參戰!沒嘗過排灣族美食cinavu?有葷有素有甜有鹹,快到屏東吃起來>、臉書粉專「紅蝦花之家」、「兩恩吉拿夫vs很美雞排」

諮詢=陳宥融(icibi)、林世治(culjuk)、台東呂家望探索教育中心(inav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