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99 頁
【鄉村好好生活】科技換絕情,面對面才真心
官庭安畢業後沒有嚮往繁華的大都會生活,而是回到家鄉嘉義太保,從阿公手中接下農地。嘉義太保是玉女番茄的故鄉,也是小果番茄的優質產地。官庭安評估過這裡的氣候環境,也適地適種的選擇了小番茄。他認為,有在地能量與土地滋養,加上自身電子商務的專業學識,就能種出好吃優良的小番茄,再透過科技與網路的宣傳,即使身處鄉間,也必定能闖出一番事業。
【臺灣究小食】瀕臨絕種的臺灣小吃
某天,我在彰化車站附近浪流連的時候,總覺得有個影子隔三岔五就會出現,仔細盯住一看,原來是狀元糕小攤,這是我在其他縣市少見的美味。
【歐陸食旅味】自由的味道
波蘭是個悲情的國家,歷史上經歷三次瓜分,中途還曾被登出歐洲舞臺,消失在地圖上123年。寬容收留少數民族,給予猶太人棲所、工作,卻衰到成為德國在境內蓋集中營大屠殺的藉口。二戰時波蘭被盟軍拋棄,首都華沙被夷為平地,九成建物被炸毀,復國後又被共產鐵幕挾持44年。在強敵壓境下絕地重生,造就波蘭人個性務實堅韌,親切但看起來心事重重,連節日都不走歡天喜地慶祝跟瘋狂購物那派,反倒是習慣追悼犧牲者、隆重度過悲情紀念日。
【菜市人生場】阿伯的天堂
網路上流傳一雙北都市大哉問:「騎腳踏車到底要怎麼跨過福和橋?」大概有一半的答案是「就直接騎上去啊」,於是前陣子,我為了逛福和橋下的跳蚤市場,就「直接騎上去」,結果一路和同車道的疾行機車們拚命,越騎越覺得——警察怎麼還不來抓我?
以食復興,重回咖啡與油芒文化
日治時代曾是山地首都的德文村,在莫拉克風災之後成了失落之地,在返鄉部落青年的努力下,在森林裡找回咖啡,在漫草裡找回油芒,在教育裡找回希望,學習祖先的開墾精神,把部落的文化種回來。
【文明野味】寂寞的熱帶魚養在被安排的愛裡
「我常常想,餵魚的快樂究竟來自什麼呢。也許一切關於餵養的行為到底都是為了餵養自身,無論填補的是慾望或情緒或其他的什麼。」——〈魚藻〉,林薇晨散文集《青檸色時代》
天地祖靈的贈禮,潛入清流追尋真正的魚
在酒杯裡倒滿米酒套保力達B,一杯敬天,一杯敬河神,再一杯一飲而盡。喃喃念完獻給天地祖靈的祭告詞,顏紹家(Payas)帶著魚叉,全身浸入冰寒的急流,尋找魚的蹤跡。本業是筋絡舒壓師的他,在環島服務客人之餘探索野外祕境。對野地生活的直覺熟稔、漁獵的矯健身手,可追溯到骨子裡流的,泰雅與賽德克的獵人血液[註1]。
以部落傳統雜糧發酵,訴說排灣的料理語言
這幾年「小農餐桌」一直在扮演排灣族飲食文化的無痕接點,也許你去逛市集時買過小米甜甜圈;對原住民飲食更感興趣的人,可能曾經報名產地餐桌活動,到萬安部落看過一片黃綠的小米田。接著是3月開賣的雜排包,有如飲食實驗室般用小米糰養酵母做酸種麵包,試圖讓傳統作物萌發新生命。
探尋野地裡的豐饒,開啟一場野菜的奇幻之旅
一年半前,有個臉書粉專推出了「一星期一部落」的直播,從臺東南迴線到東海岸,再到縱谷,至今造訪了60個部落。約三分之二的部落事先無互相熟識的聯繫人,部落間的自然人文環境也有差異,直播工作人員只能趁場勘時主動接觸、認識在地人。一年半來,陌生人越來越少,部落朋友越來越多。這個自媒體團隊是「野菜皇后」,以野菜作為串起部落交流的共同語言。
【原味觀察】串聯風土人文的原食力
石板烤肉、小米酒、原住民風味餐,是許多人對於原住民飲食的印象。作為一位研究原民飲食文化的漢人學者,2004年起我投身原住民觀光和風味餐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從食客、廚房小幫手到與族人協力合作,「原味」也成為我個人的日常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