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99 頁
從部落餐桌望向山海,美奧的廚房以保存食品味春夏秋冬
「美奧的廚房」位在花蓮豐濱鄉的石梯坪,從餐桌望過去,一邊是太平洋,一邊是海岸山脈。掌廚人林秋玉端出的料理,有冬季限定的海菜跟燻魚,也有保存夏日竹筍滋味的阿美式泡菜。在阿美族的餐桌上,旬之味順應著自然的節奏,保存食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兩者交織成豐富的飲食文化,讓部落與環境和諧共存。
時間的魔法,用漬物點綴島嶼的餐桌
走在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一帶,連綿的林鬱從重劃區的新建案手中,拿回天際線的話語權,底下的老社區裡,僖壽司以不鋪張的門面,靜靜地提供著價格合理、以臺灣近海捕獲的白身魚為主的無菜單日料。在沉著的燈光下,拿著長筷,側耳聆聽天婦羅油炸鍋中氣泡聲的,是漬物品牌「大島漬物店」的創立者張仁豪。
堅持三不做泡菜原則,好食覓將山城風土發酵成爽脆美味
菜不好、天氣不好、心情不好,就不做泡菜——這是泡菜品牌「Hojiamih好食覓」的三不原則,想吃泡菜的人請再耐心等等。終於,農作豐產的季節到來,今天天氣正適合發酵,懷著手作的熱情,我們來到山城埔里,在兒語笑鬧的幼稚園一隅,一頭俐落白髮的潘家宜,刀刀精準地分切大白菜,她是好食覓泡菜的推手。
【小島大海】在墾丁與鬼蝠魟一起飛行
2020下半年開始,不時傳出有人在墾丁潛水看到鬼蝠魟,從偶爾可見一、兩隻,到12月下旬密集大爆發,我的臉書幾乎每天都被潛友的鬼蝠魟照片洗版,最多還曾一次出現五隻。即使跨年假期寒流來襲,低溫下探10℃,海洋明星鬼蝠魟的魅力,還是吸引許多勇士專程跳海追星。
【文明野味】最後來的是烏鴉
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的我非常迷戀閱讀野外探險叢林派的書籍,或許潛意識中已做好了隨時野放荒島的準備。我不確定荒島上會不會有浣熊,但《紅色羊齒草的故鄉》這本青少年小說描述少年與獵犬合作追捕森林浣熊,故事讓我愛不釋手,長大後,書中感性的橋段我記得的不多,卻對聰明浣熊的一項致命弱點印象深刻——牠們喜歡蒐集亮晶晶的東西,一旦拿到了便死不放手。獵人因此刻意在布置倒刺的樹洞裡置入閃亮物件,無法抗拒誘惑的浣熊其實只要放手就能逃脫陷阱,但牠們卻囿於執念,為了手中的寶物而斷送性命。
【和食直誠】百變的炸豬排丼
對我來說,勝丼的味道就是柴魚昆布高湯加上醬油、味醂或砂糖的甜鹹味,再與炸豬排和洋蔥煮過,最後蓋上滑蛋的料理。雖然長大後很喜歡對我來說,勝丼的味道就是柴魚昆布高湯加上醬油、味醂或砂糖的甜鹹味,再與炸豬排和洋蔥煮過,最後蓋上滑蛋的料理。雖然長大後很喜歡勝丼,但小時候覺得肉太硬所以不太喜歡吃。有一次把麵衣剝下來吃,麵衣吸了醬汁,變得蓬蓬軟軟的,又鹹又甜,非常好吃。之後我就成為麵衣負責人,大我一歲、喜歡吃肉的姊姊則負責吃肉,兩人分工配合得很好。,但小時候覺得肉太硬所以不太喜歡吃。有一次把麵衣剝下來吃,麵衣吸了醬汁,變得蓬蓬軟軟的,又鹹又甜,非常好吃。之後我就成為麵衣負責人,大我一歲、喜歡吃肉的姊姊則負責吃肉,兩人分工配合得很好。
【非關爬山】走進神話的奇異時空(上)
頹圮的伐木基地前,火光照亮了一張張童稚與滄桑的臉。萬里無雲的靛青夜空,月亮斜在天邊,遠方暗黑的山脈無所遁形。突然冷風一吹,火焰隨之起舞,校長的喉頭掀起波瀾,化作亙古梵音帶我們回到minbakaliva——那個布農史觀中,人可以跟萬物說話的奇異年代。
【神明好農情】尪公巡茶園
新冠肺炎持續延燒,為了盡早擺脫疫情陰霾,全世界動用最好的現代科技研發疫苗,也喚醒了臺灣這塊土地關於瘟疫的歷史記憶。宮廟請出神明來助力,舉辦除瘟法會,期望疫情快快退散。自古以來,透過宗教儀式為社會祈福禳災,在臺灣從來就不是新鮮事,就連生活上啜飲的一杯好茶,都有神明庇佑的溫暖。
【菜市人生場】異地崛起的家鄉味
新北市中和區的華新街,是緬甸華僑來臺後的聚集地,小吃、雜貨店開滿街,又稱為緬甸街。在餐館吃麵時,看到對面阿姨的咖哩雞麵上頭,有幾條狀似海帶的東西,阿姨說那是芭蕉莖,到廚房蹭了幾塊來給我們嘗嘗。橫在店門口那幾根粗大芭蕉假莖削一削煮熟,就是為軟糊糊的緬甸魚湯麵增添脆度的關鍵。餐館內電視不間斷的播放著佛經,廚房鍋內奶黃色的滾湯澆上湯碗裡的米線,撒點油蔥香菜紫洋蔥,「要加炸豆餅嗎?」椰子麵上桌!
【鄉村好好生活】以青春活化老醬缸
在充滿暖陽和時光滋味的醬香中,一缸缸正發酵變身的黑豆醬油,在露天廣場整齊排列,軍容壯盛。這裡是臺灣農業之鄉——雲林西螺,獨特的天候與水質成就醬油釀造工業,更養活整個西螺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