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野地裡的豐饒,開啟一場野菜的奇幻之旅

文字/李香誼 攝影/闕宇良

一年半前,有個臉書粉專推出了「一星期一部落」的直播,從臺東南迴線到東海岸,再到縱谷,至今造訪了60個部落。約三分之二的部落事先無互相熟識的聯繫人,部落間的自然人文環境也有差異,直播工作人員只能趁場勘時主動接觸、認識在地人。一年半來,陌生人越來越少,部落朋友越來越多。這個自媒體團隊是「野菜皇后」,以野菜作為串起部落交流的共同語言。

當天直播現場是臺東鹿野的日卡地部落。一位路過的82歲ina被邀請入鏡,即興的唱起了野菜歌。ina毫不怯場,用族語對著鏡頭說:「我們是阿美族,是吃野菜的,吃野菜不會很胖,是很棒的原住民!」主持人美珊說:「直播一開始就遇到這位ina,真的很感動,這些都不是事先安排的,完全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呈現。」野菜皇后的另外一位成員Ellen笑說:「就算事先計劃,結果也不會照著計劃走。」

當天的主角是日卡地部落的阿美族人楊俊美與她的表弟達莫。跟隨主人穿越一排山柚,這是阿美族常用食材,也可當作圍籬;再經過一片刺竹林,它能用來做竹筒飯;踏上田埂,50公尺的路徑上至少出現十種野菜。日卡地部落水質良好,無外來破壞,附近設有有機田區,至今仍保有適合野菜生長的原生環境。

肉桂樹下的阿美家宴

在肉桂樹下席地而坐,主人擺上糯米飯、醃芥菜、山柚雞湯、燻肉,其中最經典的野菜料理是「八菜一湯」,苦茄、野莧、米菜、昭和草、山柚、咸豐草、蒲公英、紫背草放入鍋裡一起煮,全是沿著田埂採來的野菜,豐富又隨興。楊俊美說:「講『八菜一湯』只是比較順口,要是當天採了十幾種,全丟一起煮也可以。」野菜湯的苦說來奧妙,各種菜的苦味互相碰撞,彼此調味,熬久些,形成一種天然的甘,不需鹽、油、味精,只要加點小魚乾提鮮,就是經典的阿美野菜湯。

鋪在草地上的黃藤蓆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黃藤是阿美族的代表性食材,藤皮還可編織成各種生活器具。除了宴客野餐,黃藤蓆還有另一個用途,早期水泥、柏油不普遍,晒穀場大多是泥地,晒穀前先將藤蓆鋪在泥地上,防止小石子混入穀子裡。六十多年的藤蓆陪伴子孫度過無數次的勞動與歡慶,依舊光滑堅韌。一場肉桂樹下的宴席,處處可見從野生植物孕育出的傳統飲食與工藝文化。

透過部落微經濟 連結部落與城市

野菜皇后向各部落購買野菜,加上自行研發的野菜皂與野菜青醬,透過直播,推出當季當地限定的野菜箱。3月初的野菜箱包含水芹菜、米菜、龍葵、野莧、蒲公英與紫背草。美珊說:「任何創新都有一個根源,那個根源正是傳統的核心。」善用當今自媒體趨勢,串聯部落,野菜皇后一邊踏查、直播,一邊思考透過部落微經濟帶動部落創生的各種可能。

購買野菜箱的消費者約四成是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通常是訂購給父母吃。老邁的父母被接到都市和子女一起生活,一脫離部落,熟悉的味道變得遙不可及。「最感動的是,一位在外討生活的原住民朋友拍下媽媽看著野菜箱的照片,跟我們說:『謝謝你們賣野菜到我家。』」

深入部落第一線, 美珊發現有許多獨居老人,突來的陌生探訪意外的成了陪伴。「老人家很想要被陪伴,我們和他們一起唱唱歌,抱一抱,笑一笑。」透過部落微經濟互通有無,串聯都市與部落,連結離開與留在部落的族人,緩解人們的孤獨,是推廣野菜箱過程中意外的收穫。

阿美式飯糰,醃芥菜葉包著糯米飯一起入口,可依個人喜好再加燻肉或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