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連線貨架,用科技搶救即期品

(攝影/Catty Wang )

文字/廖詠恩 圖片提供/致理未來超市

走進超市,貨架上成排整齊的商品映入眼簾,數十年如一日的豐饒景觀背後,倚賴的是規律而效率的新陳代謝——生鮮熟食上架後兩、三天就得丟棄;食品每隔幾個月、數年就要汰換一輪。如果有一套顯示即期品動態的系統,不就能讓大眾追蹤以搶救食物?致理科技大學的一群師生開發App,邀請大家用手機連線通路貨架,一起將即期品轉變為及時下肚的美味。

「我們開了一間超市,才發現超市的剩食很多。」致理科技大學裡「致理未來超市」販售的生鮮蔬果、即食品食材來自小農,眼看農友的心血一一進了廚餘桶,參與超市營運的資訊管理系副教授林曉雯說:「丟棄的時候會心痛,我們這樣的一個小店是如此,難道其他店家不會嗎?」林曉雯與學生運用程式設計的長才開發「珍食物App」,介面上呈現各商家的即期品價格與數量,供消費者在App下單、結帳,並選擇自己方便的時間到店取貨。

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募資活動

經營了四年後,雖然App的下載人次超過六千,但由於團隊人力有限,開發的合作店家多位於學校所在地板橋,無法滿足散落在全臺各地的使用者需求,是App的使用率低落,更導致商家的合作意願降低。為了打破惡性循環,團隊2021年初發起募資計畫,「我們想知道消費者在哪裡,他們在哪裡,我就去附近開發商家。」

在募資計畫上線前,他們先探測大眾對即期品的看法,曾至有機商店蒐購即期品,到市集擺攤,讓消費者自行定價購買;更從網路回收近1500份問卷,「每個人花六分鐘左右填答,問卷的結果放在未來超市的網頁上,我們email給填答者請他們點進去看,email有73%的開信率,一般做B2C的開信率是20%;也在網頁埋了追蹤碼,很多人老老實實看完。」然而,相對於問卷的熱烈迴響,募資以失敗收場,「問卷結束後過了兩、三個禮拜才啟動募資,填問卷的這群人大概因為得到想要知道的答案,就心滿意足了。」林曉雯認為,「臺灣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比較多。」

致理科技大學的師生分別到三個市集販售即期品,並讓顧客自由定價;平均起來,客人願意以原定價的六折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