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55 文章

【臺灣究小食】一碗意麵各自表述

說到意麵,你腦中浮現的是什麼畫面?我猜,大家現在腦中的畫面肯定不盡相同。於我來說,在幼年仍懵懂的時期,心中對於意麵的印象,就是在新竹一方小店裡,有碗透著油光的縷縷細長白麵,淋上肉圓或是蚵仔煎都通用的紅色醬汁,緊緊依附著麵條,還必得配上一碗貢丸湯,方成大局;於大部分臺南人,甚至絕大多數的南部朋友而言,鹽水意麵大概是意麵派系中最廣為人知的代表。

【鄉村好好生活】成為一個守護部落的人

返鄉,資源一定比在異鄉生活豐富嗎?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也不能用是與否的二分法回答,放在阿美排灣混血的林志豪身上亦是。

【菜市人生場】新化老街的大後方

朋友一日午後到新化走踏,發表了「新化好好逛」一說,因為老街上有巴洛克式街屋群、日治時期的古蹟、文學館、故事館,以及地瓜餅,朋友大概沒想到,老街的後方,在晨間是一大片台式食貨交易場,也「好好逛」啊。新化市場除了主體建物外,街販又沿著信義路及其兩側巷弄蔓生到一公里外的大街上,遙望不見底,忍不住在午後大雨前的熾熱發起牢騷:「也太長了吧!」

【神明好農情】穿越時空來臺的中村寺蓮

「日本國(Zipangu)有無數的黃金,島上有座宮殿,屋頂用黃金搭建,屋內鋪金磚,窗框也是用黃金打造……。」這是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錄》中的記載。他未曾真正踏上日本國土,但所記載的黃金屋真有其事,原型是平安時代末期的中尊寺金色堂。縱使馬可波羅描述得神奇,也精彩不過黃金屋裡波瀾萬丈的真實故事。

【非關爬山】山的禮物

「塑膠類食品包裝共203份、橡皮筋89條、菸蒂81根、人造纖維製品共60份、硬度較高的塑膠雜物48份……」一長串的垃圾清單、一張山椒魚與垃圾同住的駭人照片占據了我的電腦視窗。

【和食直誠】傳遞四季變化的和菓子

日本點心很常使用紅豆,麻糬通常是紅豆餡,麵包裡也會包紅豆,「御萩」卻反過來,是用紅豆來包住搗碎米糰的甜點。

【文明野味】暗黑小海女之魚與黑道

許久前前往友人蘇的家中作客,她招待了一盤小丘般的涼拌海菜,那是她蹲在八斗子礁石上超過一小時、浪花撲面的環境下徒手拔下來的第一手新鮮海味,如此費解的行為據說是受到當地持鐵湯匙刮海菜的海女阿嬤的啟發。我一邊品嘗,一邊為朋友澎湃的宴客心意流下感動的眼淚(並沒有)。

在臺灣的屬 三棘鱟

【小島大海】臺灣夫妻魚「鱟」會有期

鱟,你會念這個字嗎?它的讀音同「後」,每到七夕情人節我都會想到牠,因為牠們有「夫妻魚」之稱,公鱟會緊緊抓在母鱟身上,一起從海中上沙灘產卵。別看牠灰黑不起眼的模樣,大家可能都被牠救過,因為許多疫苗或藥品的研發,都需要鱟血來做試劑檢測細菌。

【港口傳真】依著大港生活的日子

小時候逢年過節,媽媽總是騎機車帶著我,跨過愛河來到鹽埕購買年貨禮品,當時鹽埕對我而言,是充滿高級舶來品的地方,媽媽說這些東西全來自世界各地,是搭著船從港口進來的。當時高雄港因為管制,除了船員和工作人員,一般人無法進入,這個港口對我而言,有著神祕的吸引力,希望有一天能窺見這個課本上說是全世界第三大的國際貿易港口。

三剛鐵工廠文物館館長廖大慶立於南方澳港邊眺望。

從鐵工廠到小書房,感受南方澳的海風氣魄

南方澳的海產街上不是海鮮餐廳就是伴手禮店,卻有一處大隱於市的神祕基地,緊掩的木門彷若凍結了時光,只能從木牌上「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南方澳文史工作室」的揮毫尋找線索。穿著古樸唐裝的主理人廖大慶推開木門,帶我們穿過昏暗陳舊的工廠器械,爬樓梯上到頂樓。鐵門一拉開,視野豁然開朗,第一漁港盡收眼底。數十年來,廖大慶總站在這居高臨下的位置,眺望南方澳的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