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野味】暗黑小海女之魚與黑道

《築地市場:從圖看魚市場的一天》(圖片提供/步步出版)、《魚與黑道:追蹤暴力團的大金脈「盜漁經濟」》(圖片提供/游擊文化)

文字/包子逸

許久前前往友人蘇的家中作客,她招待了一盤小丘般的涼拌海菜,那是她蹲在八斗子礁石上超過一小時、浪花撲面的環境下徒手拔下來的第一手新鮮海味,如此費解的行為據說是受到當地持鐵湯匙刮海菜的海女阿嬤的啟發。我一邊品嘗,一邊為朋友澎湃的宴客心意流下感動的眼淚(並沒有)。

身為海島之民,我也是看過真正海女的─西莒菜埔澳陡峭的礁岩上,穿著雨鞋的阿嬤宛如玉嬌龍,高速在滔滔浪花與峭壁上移形換位,一轉眼就在腰間蒐集了一袋疑似什麼海產寶藏的東西,像是海龍王為了獎勵她過人的勇氣與身手送她的禮物。臺灣海女一整年都可以潛水,或在潮間帶採集海菜,北海岸的路旁空地上,不時看到攤在細網曝晒的石花菜或綠海菜,許多正是當地資深海女的採收傑作。

靠著自己的雙手獲得海洋餽贈的禮物,漁業此道雖然辛苦,但是往往帶有勵志的氣氛,青春熱血的日本NHK晨間劇《小海女》便是一個樂觀的例子,這部戲正是為了復興東北震災而量身打造。並不是要刻意潑冷水,但是報導文學《魚與黑道》卻開宗明義指出,小海女的原鄉三陸地區因震災蒙受巨大損失,破壞了照明與監視器等公共設施,每逢月黑風高之夜,正是暴力團旗下的盜採鮑魚船隊最忙碌的日子,他們是這個時代的暗黑版小海女。

日本系統化的跨國性盜漁經濟是公開祕密,臺灣人過年吃的那一甕佛跳牆裡的海參,很大的機率來自北海道的盜漁船(旺季時一天有十噸的盜採量呢),而日本那些米其林鰻魚店的魚苗極可能非法來自臺灣(臺灣2007年已全面禁止鰻苗出口);當中港臺民眾忙著把世界上的海參吃個精光的同時,日本人則忙著把世界上的鰻魚吃到變成稀有生物。

日本的盜漁經濟沉痾已深,又牽涉到巨大利益,《魚與黑道》的作者鈴木智彥穿梭臺灣與香港,試圖打探鰻苗地下經濟的黑道背景時,還曾經被善意地警告:「臺灣、香港路線深度切入的話,人會漂在東京灣喔。」

鈴木智彥曾特地潛入築地當了四個月的打工仔,一般來說,多數報導築地市場的人不像鈴木智彥是為了探聽「盜採的鮑魚是不是也在築地市場賣」這種不甚入流之事。以築地市場為背景的系列漫畫《築地魚河岸三代目》非常好看,側重於向上進取的中盤商與日本引以為傲的海產美味的細節,每一篇都提到一種海鮮,其中一篇名為〈充滿希望的鰻魚〉繞過了鰻苗的取得問題,焦點放在日本的鰻苗養殖業「新希望」:培養和野生鰻一樣好吃、取名為「坂東太郎」的鰻魚(假使把臺灣的午仔魚取名為金城武,我也會感到充滿希望吧)。其他諸如紀錄片《築地市場:和食之心》,或者繪本《築地市場:從圖看魚市場的一天》,都是帶著朝聖之心而來,將日本漁業重地描繪為重視工作倫理以及職人精神的競技場。

PROFILE

包子逸 影評人、報導者。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曾獲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著有散文集《風滾草》、報導文學《小吃碗上外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