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好農情】巷仔內的神明藥房

艋舺龍山寺

文字.攝影/王曉鈴

若有外地朋友造訪艋舺,身為在地人的我一定先帶他們到龍山寺拜拜,接著走出龍山寺往左拐,鑽進小巷內,就是很有味道的青草巷了,剛摘採下來的新鮮青草帶點溼潤的土壤氣味,乾燥植物則有一股溫暖的味道,再往西昌街與廣州街上走,騎樓內燒煮中的大桶青草,咕嚕嚕的散發野地草本香氣,那是一種舒服暖心的氛圍,外國朋友更是大開眼界。

之所以這樣帶路是有理由的,青草巷的發展與龍山寺脫離不了關係。過去醫療不發達的年代,或者窮到沒錢看大夫,生病了就會到龍山寺向神明求「藥籤」,走出廟口就可以直接跟攤販買青草與中藥。藥草原本就是民間生活經驗的累積,加上神明開的處方加持,讓民眾產生療癒信心及安定感,久而久之攤販開了店面,逐漸形成今日緊貼著龍山寺的青草巷。

青草巷確切名稱為西昌街224巷,巷內與周邊老店資歷都是一甲子起跳,等於見證艋舺傳統信仰、青草產業與泉州三邑移民聚集的歷史,2015年被臺北市政府列為歷史建築。曾聽老濟安青草店的老老闆王榮貴提起,從前龍山寺還沒蓋起高高的圍牆,寺廟與青草巷的距離更是貼近,1960年代附近街道拓寬,生意極好,直到1980年代因醫藥條例規範,龍山寺不再提供藥籤服務,青草行業也逐漸式微。

至於龍山寺藥籤究竟是什麼模樣,現已看不到,但可從南部廟裡的藥籤看出端倪,例如臺南鹿耳門聖母廟的藥籤,還細分內科、眼科、小兒科等科別;臺南興濟宮與安平妙壽宮同樣主祀「醫神」保生大帝,藥籤上的科別分得更細,加設了外科,清楚寫明藥材名稱及分量。

PROFILE

王曉鈴 艋舺人,路過寺廟拜拜是日常。資深旅遊記者,採訪途中拐彎看廟是經常。研究宗教文化,思考土地農事與神同行是正常。著有《日本珍奇廟》、《日本岩手,掌心上的奇蹟旅程》。

臺南鹿耳門聖母廟的藥籤桶
鹿耳門聖母廟的藥籤桶有內科、眼科與小兒科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