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53 頁
與空氣談一場戀愛
「嘟──嘟──」一早被從虎尾糖廠傳來的鳴笛聲吵醒,看了手機顯示早上8點多,應該是第一班出去載甘蔗的小火車。在臺灣目前唯一用小火車載運甘蔗來往產地和糖廠的虎尾糖廠,這幅景象只有在每年製糖期間才能看到。
《鄉間小路》2023年4月號 蔗裡有糖
甘蔗成熟時,三分甜的微風吹來,光是呼吸都像在吃糖。從12月至翌年4月的採收期間,五分車往返蔗田與虎尾糖廠,把握近半年的甜蜜時光,日日將數千噸甘蔗煉成糖。 凡是在糖廠附近長大的人,都對搭五分車上下學或抽甘蔗來吃的兒時回憶津津樂道,由此可見在糖金時代的那些年,糖業與地方生活是多麼緊密相關。今日虎尾與善化糖廠仍堅守以本土甘蔗製糖的初衷,也有職人或地方組織把甘蔗種回土地,有人用古法燒柴熬煮黑糖,也有人以蔗糖釀酒、做甜點,就連壓榨完的蔗渣都能做手抄紙或肥料。
虎尾幾分甜,因糖而生的甜蜜小鎮
還沒到清明四月天,田間白甘蔗已收割得差不多了,虎尾小鎮的徐徐微風中摻和三分微甜,暗示製糖的季節已屆尾聲。甘蔗躺在五分車裡,從雲林縣褒忠鄉的13番蔗埕啟程,沿12番、11番、10番、9番,路過糖鐵軌道分歧點「後壁寮旗站」的黃花風鈴木,原路載返虎尾糖廠。
煥然一新的真食饗宴
以蔬果、香草、花卉為食材,給予身心深層的照顧;專注於切菜、烹煮、擺盤每一個料理環節,把食物做成喜歡的樣子;捨棄一切化學添加物,享用「真食」純粹的美味。從為家人做飯,到在淡水開「真食.手作」餐廳,廖千慧(Vicky)的信念不曾改變:「我希望吃的人可以被療癒,每道料理都有我的祝福在裡面。」
生活中的小確幸,營造美味關係儀式感
生活中總期待歲月靜好的日子,但偶爾出現波折才是真實人生,因此當壞情緒出現時,大部分人會追求所謂的「療癒感」,有些人會聽音樂舒緩心情;有些人則選擇運動揮灑汗水;還有些人會搜尋料理相關的影片或照片,看著療癒的製作過程紓解壓力,或是身體力行,規劃出一頓色香味俱全、屬於自己的療癒餐桌。
來點濃濃的…遇見臺灣可可的農情蜜意
面對緊湊高壓的生活,吃一口帶有濃郁香氣及綿滑柔順口感的巧克力,是撫慰人心的最佳選擇。「如果巧克力有療癒的力量,那臺灣可可巧克力是身心靈的救贖。」喜愛苦甜巧克力的張天奕,吃臺灣可可製作的巧克力後驚豔不已,毅然與妻子陳佳慧攜手創業,搭配多種臺灣茶葉,做出台味十足的茶香風味巧克力。
【神明好農情】登觀音山找觀音
最近周遭朋友紛紛出發到日本京都旅行,賞櫻名所清水寺無疑是大家的口袋名單。對我們來說,清水寺是搭飛機才能造訪的古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一百年前,臺灣就與清水寺有了連結,不必飄洋過海也能參拜清水寺觀音菩薩的分身。日治時期,移居臺灣的日本人為了求保佑,將故鄉的信仰帶來臺灣。這些神佛,有的是單一神像,也有石佛組成的靈場,好讓他們就近巡禮。
苦甜巧克力、肥滋滋炸雞……為何食物可以帶來療癒感?
想像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點燃一根火柴,在火光裡你看到什麼?是甜蜜放縱的蛋糕巧克力,是罪惡卻能救贖靈魂的炸雞配啤酒,還是家常卻魂牽夢縈的媽媽牌滷肉?這些撫慰人心的美食被稱作「療癒食物」(comfort food)。影像工作者暨《餐桌上的電影物語》作者蕭菊貞,探討人們主觀直覺的食物慾望,也許滿足生理需求,也或許滿足心理情感,都反映內心深處的渴望。
順著柴火之流,窯烤料理暖胃也暖心
踏進臺南的後壁國小,擅長以柴火、土窯烹飪料理的劉曉栴,正與野地森活創辦人Emma帶著幾個學員,圍繞在剛建好的土窯旁上課。「他們得上完共38小時的課,才能真的學會善用土窯,不然等我離開之後,土窯總有一天會變成擺放在這裡的裝置藝術而已。」已有上百人教學經驗的劉曉栴如此說著,這是她的堅持,也是她對柴火的尊重。
來點甜甜的…臺灣手工糖果,與農共好的樸實
走進瀰漫著甜香氣息的「樸實工作室」,看著創辦人孫嘉豪一邊拿著木勺刮取鍋邊的棗泥,將其與麥芽糖混合均勻,一邊娓娓道來自己與棗泥糕的緣分從何開始,又為什麼會想投入這個產業,才知道這一顆顆「臺灣手工糖果」,不僅療癒食客的心,更包含一群人用心關懷土地及文化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