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英式早餐

漂泊中的慰藉

食物的療癒力量在日劇《深夜食堂》中描述得鉅細靡遺,令人魂縈夢牽的不一定是食物本身,而是溫暖的回憶。是記憶裡奶奶的蔥燒魚,醬汁中那股平衡到極致的醋和鹹,導致我在倫敦中菜外賣吃到蔥薑快炒時會揪心一下;是外婆剁小米辣做極品水豆豉的椒氣沖天,讓我在義大利吃火辣茄醬義大利麵(Arrabbiata)時想起她那不怕辣的鐵手;是母親把好吃的菜都留給我們,自己拿熱開水與剩菜湯加到白飯中,筷子喀喀吃著湯飯還不停讚香,讓我多年後在居酒屋咻咻吸食茶漬飯時,突然感到一絲心酸和感恩。這些深藏腦袋中的味覺抽屜被無預警地打開來,讓我們能與美好的、不復存在的過去連結起來。

絲瓜絡

【織物記憶】祖孫絲瓜情

隨著漸暖的天氣,我開始動手整理囤放在倉庫的纖維原料,為了延長使用年限,需要定期做好防潮、防蟲、抗菌等措施,以利存放。趁著午後好天氣,我將絲瓜絡整齊排列於門口埕(mng-kháu-tiânn),讓陽光中的紫外線幫忙殺菌、除濕,最累的就是要定時翻轉,以免晒不均而生黴。

周文軍用日本味醂、檸檬烹煮車輪茄,別有一番風味。

【隱味食肆】彰顯自我的原住民菜

周文軍用日本味醂、檸檬烹煮車輪茄,別有一番風味。一提到原住民的食材要素,好像脫離不了阿拜、刺蔥、馬告、羅氏鹽膚木等。那次去嗡嗡私廚,發現他提供的不是過度修飾或誇飾的原住民菜,也不符應外地人的刻板印象,而是如實地彰顯自我。

【植物系.食旅日誌】咖哩可貴自由更高

那年春天,疫情在臺灣突發猛進,第一次嘗到了自主封城的滋味。避開人潮、足不出戶,靠著和小農訂購時鮮蔬果,一家三口蝸居山林住所長達好幾週的時間。在好友的建議下,我第一次嘗試在社區裡賣起餐盒,不單單是受困在家想磨練廚藝,另一層面是可以提供嗷嗷待哺卻無處可解饞的山區食客們,一個因應時局的外食選擇,是餐飲人的服務心作祟,需要好餐點的時刻怎麼可以缺席?

綠植相伴,居家養護輕鬆上手

養護觀葉植物網路上講得很簡單,沒想到蟲蟲危機、枯葉爛根統統來,懷疑買的植物有問題或自帶黑手指體質?擁有超過千盆觀葉植物的Louise(彭暖茹)和Ang(廖培安),因喜愛觀葉植物而相戀結婚,成為超級綠手指之前,也是從居家小規模種植開始,「初期經歷不少挫敗,繳了很多學費。」Louise表示,現在資訊流通快速,許多新手看到網友分享或達人教學,就依樣畫葫蘆模仿,卻忽略環境不同,對待植物的方式也需改變,「它們不只是漂亮的擺設,而是生命。」

南國雨林植物的綠色方舟

四季如春、海洋環抱的恆春半島,成為熱帶植物的一方淨土。不少雨林植物在此落地生根,它們常具有絢麗百變、讓人一見難忘的葉形,隨著風或洋流來到臺灣,演化出特有身姿。但活過了天擇,位於低海拔的棲地仍難逃人為干擾,甚至成為梅花鹿的大餐。四年前,恆春熱帶植物園啟動「方舟計畫」,為南國瀕危熱帶植物打造庇護所。

Huan將皮革葉子分類收納

皮革觀葉的迷你世界

「愛它不一定要買來養,擁有的方式很多。」一片片以皮革製作的細緻葉子,有的色彩斑斕、有的葉面破洞,葉形多變姿態以及略為凹陷的葉脈,在相框內排列整齊,還有等比縮小的觀葉盆栽,聚集在一起宛如扮家家酒的桌上小植園。皮革植物設計師Huan(吳雨歡)以精湛的手作技藝,讓收藏觀葉植物充滿更多可能。

豢養一座都市叢林,用植物啟發創意

登上臺北建國花市附近一棟老公寓的四樓,與「日目247Visualart」共同創辦人陳普辦公桌相倚的,是一座有著上百種觀葉植物的半露天溫室。日光通過布幕轉化成柔暖的光線,空間瀰漫著飄渺霧氣,身處在滿室綠意中,總能為陳普帶來豐沛的靈感。他創作的「光獸Mossmo家族」、《黑青》系列等作品,都來自植物的啟發。

蕨對好種

【植迷生活】有植物的地方就有家

「有植物的地方就有家」,在媒體報導觀葉植物的奇貨可居之前,我一直這樣看待生活中的植物。變葉木、朱蕉、福祿桐、彩葉草、椒草……這些是早期在臺灣曾被注目的觀葉植物;疫情期間,源自雨林的觀音蓮、蔓綠絨、火鶴,經由精心拍攝的美照在媒體網路傳播,困在家裡的人們看見了擁有鮮明葉脈、絨布般質地、鮮紅或黝黑色彩等華麗葉片的觀葉植物,開啟了生活的新大門──那就來「獵」植物吧。

從培育到選品,植人打造宅栽園地

在社群媒體的帶動之下,臺灣掀起一波觀葉植物熱,疫情又助長「宅經濟」,觀葉植物價格水漲船高。園藝界異軍突起的新星「宅栽」,從地毯式蒐集臺灣既存的老品種、看準潮流回歸,到搶先培育未上市新種,利用網路社群行銷,在YouTube累積近八萬人訂閱,賣出觀葉植物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