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苜一植栽

把森林搬進房間

自從疫情進入生活,限制了外出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人們開始想念那片綠意。但入手一盆植物不像掛上一幅畫,只要欣賞就好;要照顧它、觀察它,和它一起成長,對於新手來說或許稍嫌困難,這時候就需要專業人士如「苜一植栽」主理人Dora,替植栽新手一一指引。

【植迷生活】植於心間的靜好

幾年前因室友搬離、由邊間挪移至面對社區中庭的房間時,最中意的即是有了一方窄仄陽臺。靠近耶誕節的日子,我興沖沖自店家攜回一株心儀已久、上板至淺色木片的二叉鹿角蕨,彼時此種並非原生於臺灣的雨林植物熱潮正悄悄掀起,加上以毛茸茸走莖惑人心志的兔腳蕨,兩株帶著動物名的植物與老闆相贈的小精靈空氣鳳梨,成了小陽臺的第一批房客。

北回歸線以南,龜背芋與她們的產地

原始熱帶雨林的樹冠底層,大型多年生植物龜背芋的蜷曲嫩苗緩慢舒張,造就深綠葉緣不規則的獨特羽裂,因為與有孔洞的瑞士起司有幾分相似,被賦予Swiss cheese plant 的可愛暱稱。人們無法預測她下一秒的變化,只能靜靜等待葉片羽狀裂口的張力美感,而她的根系慢慢地、慢慢地伸展,觸碰臺灣國境之南,在屏東縣長治鄉生根茁壯,引領羅鈞瀚走入龜背芋與她們的產地。

《鄉間小路》2023年2月號 植葉相談所

無法外出的疫情期間,困在家的人們被龜背芋、蔓綠絨、合果芋等雨林植物各異其趣的葉形攫住目光,開始把森林搬進家中,藝術家更從綠意汲取靈感,新生或凋謝都化為創作的養分。從斗室來到戶外,打開感官,觀察葉子的色澤、形狀、脈絡、氣味與質地。山林、海畔、甚至住家附近的公園,都能成為觀葉祕境,在與植葉無聲相談的過程中,找回內心的平靜。

聖誕酒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自宅釀聖誕酒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每年聖誕節都會釀酒,等到隔年聖誕節開封最好喝。小啜去年的酒,彷彿時間可以逆流。

啤酒桶陳歡吉地瓜酒

大膽嘗試,與農作共創白水芳華

時光回溯至1900年,唐惠桓的曾祖父在家鄉金門創設泉茂商行,為當地18家民間小酒坊之一,由於手藝精湛,所釀造的地瓜酒近似於日人偏好的「芋燒酎」(即地瓜燒酒),日治時期深受日人青睞,每逢發餉日軍官就前來泉茂購酒,風光一時。

侍酒師

侍酒師搭餐術,打造最佳飲食體驗

「不只要有品酒能力,還要能夠觀察到客人想要什麼,即時提供服務。」侍酒師Ray認為,以「侍」為先、以「酒」為次,這個「侍」並非單指侍候、服侍。比起餐桌服務與優秀的品酒能力,具有謙虛、細心、洞察客人需求,甚至閱讀空氣的技能,都是侍酒師更須具備的能力。

採黃梅

在欉紅黃梅,信義梅農的醉人快樂

來到南投縣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釀酒師林三隆將酒精濃度12%的「柔水」與50%的蒸餾梅酒「狂野」融合,風味奔放,他說這杯更適合狂野到無可救藥的性情中人。淺酌玉山山麓泉水的微醺,果然,來自林三隆有如玉山般強大的豪氣後勁。

棉花

【織物記憶】棉花自己種,棉被自己打

依稀記得小時候逢年過節,就會聽到媽媽與電話另一頭的外婆討論著今年種多少棉花、可以打出幾斤棉被、數量不夠要拿舊的棉被去補斤數……一番討論後,媽媽掛上電話轉頭對我們說「假日不能亂跑,要去田裡幫阿嬤採棉花」,便打給棉被工廠敲定時間,否則越靠近年節,打棉被的人變多,工廠幾乎天天滿班,萬一排不進去,只能將就蓋舊棉被,等過年後才能去打一床新的。隨著阿嬤年紀漸長,自己種棉花打棉被的生活場景也隨之消逝。

【水裡的回音】眼睛藏在貝殼裡

在我所受到的訓練裡,只有拍到的魚才算數,證據的形式必須是影像,唯有這樣才能使人採信。至於那些在能見度之外的、躲進石縫裡不見的,因為各種亂七八糟的原因沒拍到,結果在茶餘飯後被拿出來吹牛的,充其量只能算作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