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880 文章
蕈褶

上山去!尋找森林裡的野菇

身為野菇觀察的初學者,出發前需準備哪些記錄器材與工具?上山後,野菇多半在哪些基質或樹種附近出沒?觀察的當下,又能從蕈菇的哪些構造端詳與對照?資深的野菇觀察家艾蜜莉與唐月雲(唐姐),也是臉書社團「野菇生態觀察-Taiwan Fungus」的版主,帶你一頭栽入菌菇的奇幻星球。

黑美人菇拌溫沙拉

菇菇魔法師,料理濃縮小宇宙

菇,是廚房中常見的食材之一,它有著特殊的鮮味,可以替料理提升味道層次。鮮味又被稱作「第五種味覺」,舌頭上有個接收鮮味的受器,可以接收來自鳥苷酸、麩胺酸等胺基酸分子的鮮味感受,然而這種獨特的味道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因此在魔菇部落擔任主廚已有六年資歷的黃振勝,擅長利用合適的料理手法調味不同菇類,讓菇發揮出最美味的價值。

《鄉間小路》2022年11月號 菌菇研究室──勇闖菇菇島

這是一座有菇萬事足的島嶼,得天獨厚的氣候,讓可愛又迷人的菌菇寶貝在此誕生。他們既能填飽肚子又能保健養生,採集或種植還可以換取菇幣,讓島民過著自給自足的快樂生活。但要在島上生活得先經過重重試煉……

小麥田

臺灣小麥有多好,麵包師最知道

在桃園市中壢區的「100種生活」烘焙教室裡,「安德尼斯烘焙坊」、「吳克己麵包工作室」創辦人吳克己取出剛烤好的臺灣小麥法國長棍麵包,香味四溢,切面布滿大小不一的氣孔並閃爍亮澤。熟悉多國麵粉特性的他表示:「我從來不會評斷麵粉的好或壞。了解更多麵粉後,你會知道什麼麵包適合什麼麵粉。」

藍灰蝶

【文明野味】蝴蝶、人魚與魔法

年初,我在家附近的銅錢草叢上看到一隻小蝶,顏色像剛破曉的冬日天空,迷濛的淡藍透紫,不比一元銅板大。我特地拍照,過一陣子找來徐堉峰所著的《台灣蝴蝶圖鑑》灰蝶專冊比對,發現它是灰蝶科(英文暱稱為Blues)中的「藍灰蝶」。翻閱圖鑑之後,才知道這種蝶類的中英文泛稱並不能展現其多樣性,牠們經常不是藍也不是灰,背、腹面的翅膀顏色與花紋也有戲劇性差異。

鴨肉麵攤

【臺灣究小食】新竹也有綠洲──鴨肉麵

2022年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公布之後,在網路上掀起討論。身為餐飲從業人員的我向來不太討論這些獎項,因為得獎是一種肯定,但沒得獎的人也始終很努力。
不過,在高雄名單中有個「鴨肉珍」倒是滿引起我的興趣。

簡志斌

老醬油熟透了,甕缸裡的南國風土

在義大利,只有粗磨杜蘭小麥揉成的麵條,才當之無愧為正統義大利麵。那臺灣醬油呢?不同的家裡記憶不同醬油味道,滋味有濃有淡,理所當然概括「臺灣家之味」的醬油,又該堅持什麼?萬丹農家之子簡志斌攫一把屏東的風和日麗,收割田裡飽滿的台南10號黃豆,在老甕缸中堅持本土雜糧釀造,用風土醞釀一勺臺灣的味道。

雜糧

低GI、無麩質飲食、每日建議攝取量……全穀雜糧的營養關鍵字

近年養生觀念盛行,全榖雜糧更是健康飲食的好選擇,不管是五穀米、紅藜、南瓜或山藥等,都是有益身體的天然食品。時常與養生、低GI連在一起的全榖雜糧,到底含有哪些營養成分?每天吃多少才足夠?不適合吃全穀雜糧的族群又要如何補充缺乏的營養?就讓亞東紀念醫院專業營養師吳宛真一一解答、破除迷思,教大家健康食用全穀雜糧。

郭翊鋒、張瓊今與鍾憶明

穀動味蕾,舌尖上的雜糧風味

養生及綠色飲食當道,臺灣國產雜糧種類豐富,是健康飲食的首選。但雜糧料理常有口感粗糙、有豆腥味等刻板印象,如何美味上桌,成為家中常駐食材?

胡志宏

來玉米田裡找樂紫,種出彩色田園夢

看似蔬菜但其實屬於雜糧類的玉米,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占有一席之地,常可在三餐或消夜看到它的身影,而且除了食用外,還有專作飼料的硬質玉米及觀賞用玉米,角色變化多端,讓人意外的是,玉米連顏色也相當多變。位於臺中清水區,有一處隱身在田間小路裡的農場,他們種植了色澤紫黑透亮的玉米,在一片黃、白玉米市場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