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60 頁
不為花只採藕,出淤泥的小清新
蓮花蓮花盛夏開,以北觀音、南白河為臺灣兩大賞蓮勝地;距離觀音車程約半小時的桃園大園也有種蓮,然夏日少見蓮花,只見農人們半身泡在田裡,徒手從泥水中挖出肥厚的蓮藕──有別於觀音與白河的蓮種以賞花採蓮子為主,大園種的菜蓮專門採收食用蓮藕,以夏秋兩季最鬆軟清甜。
【植物系.食旅日誌】在西岸蜜月旅行(上)
踏上美洲大陸的秋天,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三明治。
《鄉間小路》2022年10月號 雜糧風土餐桌
中午吃麵或吃飯?剉冰想加紅豆或花生?要買麵包還是吐司當明天的早餐?每日上演的飲食大哉問,顯見我們「一餐無雜糧,便覺腹肚不滿足」。若問雜糧從哪來,會發現無論是糧行的米穀豆麥,抑或甜品店的薏仁綠豆,幾乎都從國外進口,根據農糧署統計,目前臺灣雜糧自給率約為6%。
薏仁有分大小?豆薯荸薺誰是誰?傻傻分不清的雜糧家族Q&A
日常生活中常聽到、吃到雜糧,但雜糧到底有哪些,又該如何保存?剉冰裡不只好吃、營養價值也高的薏仁,竟然有分大小?料理新手不時就會搞混的麻油香油,又有什麼不同呢?總被當成料理配角的豆薯、荸薺,你是否吃過但對它們不太熟?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認識雜糧,解開心中的困惑!
莢豆隨風搖曳,豐厚餐桌與土地
深冬時節,東北季風掠過山稜,為新竹帶來寒風,即將收成的樹豆在熟枯的豆莢裡沙沙作響;而同樣的季節,海風為蘭陽平原帶來水氣,得抓緊時機,趁晴朗有冬陽的日子採收樹豆。待過新竹學農,爾後來到宜蘭耕作的鄭慧妮,在兩個氣候迥異的地域種植一樣的作物,更深切感受到因地制宜的務農節奏。
少量自由配的糧行好鄰居
位於臺南永康的「富穀樂糧行」,潔白牆面配上簡約感木門,草皮與植栽點綴門口的生氣,濃濃文青風格的裝潢有別於傳統雜糧行。店裡一格一格透明的儲存箱取代地板上一落一落的布袋,購買單位從一斤(六百克)減成一百克。隨著消費型態與飲食習慣的演變,雜糧行也有新風貌。
【島民觀察】海底礁石築聚落
「欲娶某,先擔三年咾咕石。」這句古老俗諺,說的正是早期澎湖人在成家前,要先從海邊挑三年咾咕石才足夠蓋新房的故事。
【非關爬山】森靈的提醒
今年夏天我跟小魚帶著兩隻狗狗到蘭嶼旅行。夏天島上多吹西南風,所以我們選擇相對較為避風的東岸一處沙灘紮營,然而海風比我想像中的強烈,而剛好小魚又是畏風體質,第一晚他就有點著涼。
【生態抓寶趣】走進欖仁溪步道與里德村民生活
10月是墾丁候鳥過境的旺季,成千上萬的灰面鵟鷹、赤腹鷹飛抵恆春半島,等待翌日飛往菲律賓。
我在一次秋季的旅程中,偶然地隨著人潮漂流到屏東縣滿洲鄉里德村這個海角小村落,親眼見識了老鷹帶來的騷動。
【神明好農情】守護最後的鏢魚手
10月東北季風吹起,臺灣東部海域不平靜,浪濤下一陣騷動,俗稱「丁挽」的旗魚隨著黑潮來到,成功鎮上僅存的幾位鏢魚手準備出航,一場驚心動魄的人魚大戰即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