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55 文章
大路關第一代石獅公

【神明好農情】大路關石獅公三兄弟

去年聖誕大餐在屏東縣高樹鄉的鹿角蕨溫室裡享用,產地即餐桌,滿滿的田園料理裡有酪梨沙拉、南瓜熬的甜美濃湯,用最新鮮的鳳梨汁舉杯代酒。同桌的農家大哥說,蔬果優質的因素很多,尤其是水,高樹鄉正好被劃為水源保護區。

玉米葉

【織物記憶】被人遺忘的田間黃金

一道暖陽灑落在金色浪花上,微風吹著沙沙作響的玉米葉,如同黃金般耀眼奪目,當我還沉浸在暖陽微風的美好光景,背後卻傳來一陣疼痛,「你要玩到什麼時候?趕快採一採,等一下收割機就要來了!」媽媽趁我摸魚的空檔從背後猛然一拍,嚇得我往前踏了兩三步,回:「我才剛停下來,哪有玩……」手裡拿著鐮刀,將玉米一穗一穗往茄芷袋裝。

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

【文明野味】蚯蚓之光

我本人是臉書粉專「田文社」(駐點宜蘭深溝村之農業報導網站)的忠實粉絲,如果你也像我一樣三不五時巡水田一樣逛田文社,就會知道他們的吉祥物(?)乃粉紅色的福壽螺卵,田文社除了推銷地方農產、介紹悲喜交織的務農實況,也賣繡有「螺福宮」的粉紅棒球帽、福壽螺卵紋身貼紙、「歡螺喜穀」福壽紅包袋等周邊產品,讓人時時刻刻記得福壽螺卵對臺灣農民來說是多麼難纏的角色。

鯰魚的側面照

【水裡的回音】怎麼可以吃鯰魚?

「為什麼說鯰魚沒有個性,很無聊?」老師在我的貼文底下問,那時我還沒有在水裡看過鯰魚。

看不出裡頭藏了整組電腦桌機吧!

【菜市人生場】人人愛仁愛

睡過頭,上午11點半才跳上火車,行至八堵,感覺基隆的市場也將收市,傳訊給基隆通友人:「市場還開著嗎?還是我在八堵跳車回臺北算了?」

勝利不廢商號的點心盤

【隱味食肆】滋味的軌跡

朋友找我們到花蓮光復鄉吃雲南菜。我心想,到花蓮不是吃原住民菜或客家菜嗎?難道是來自雲南的外籍配偶做了一手好菜?而當我理解緣由始末之後,發現那已經超越美食的層次,它透露的是餐桌下盤根錯節的軌跡印記。

【植物系.食旅日誌】慢時間的好滋味

有些東西,就是好事多磨。R回國的週末,我們一起準備了整桌好料,從早到晚。窗前流瀉著白光,我清出餐桌上一小塊空間,替R穿起圍裙,將麵粉一撒,優雅地揉起麵團。

漫步蓮華池,望見葉的無窮樣態

漫步於南投魚池的蓮華池林間步道,聳立的喬木底下有灌木、林下植物,樹上攀有綠意濃密的巢蕨與藤蔓,仔細尋找還有著生於枝條上的原生蘭,共同堆簇一座鬱鬱蔥蔥的觀葉植物祕境。對照一般郊山植物種類約莫兩、三百種,蓮華池卻高達六百種,是什麼原因讓這裡滋養出從土壤到樹冠層層盎然的森林結構呢?

苜一植栽

把森林搬進房間

自從疫情進入生活,限制了外出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人們開始想念那片綠意。但入手一盆植物不像掛上一幅畫,只要欣賞就好;要照顧它、觀察它,和它一起成長,對於新手來說或許稍嫌困難,這時候就需要專業人士如「苜一植栽」主理人Dora,替植栽新手一一指引。

【植迷生活】植於心間的靜好

幾年前因室友搬離、由邊間挪移至面對社區中庭的房間時,最中意的即是有了一方窄仄陽臺。靠近耶誕節的日子,我興沖沖自店家攜回一株心儀已久、上板至淺色木片的二叉鹿角蕨,彼時此種並非原生於臺灣的雨林植物熱潮正悄悄掀起,加上以毛茸茸走莖惑人心志的兔腳蕨,兩株帶著動物名的植物與老闆相贈的小精靈空氣鳳梨,成了小陽臺的第一批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