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51 頁
【隱味食肆】離散者的家宴
近幾年臺灣很流行私廚,有些熱門的店家要隔上好幾個月才訂得到;然而,比起私廚,我認為更難能可貴的是家宴。除了要端出美味的菜色,還得自我揭露,跟大家分享家族中的私密故事。我日前就在新北市華新街一家名為「三季」的預約制餐館,嘗到了以食物為引子的家族遷移故事。
【植物系.食旅日誌】餐車美食學
西裝筆挺的年輕小伙子,提著公事包與街口銀色早餐車老闆問早,從老闆手中接過牛皮紙袋,迫不及待地拿出貝果大口一咬。白色奶油乳酪從麵包邊緣溢出,他隨性坐在路旁座椅,享用著熱咖啡,紙杯上頭金色印刷字體寫著──We are happy to serve you.
糖的多重宇宙
大家都有幫家人跑腿買糖的經驗吧!看著超市架上擺滿各式各樣的糖,光是砂糖就有特砂、細砂及二砂,隔壁架上還有黑糖、方糖、冰糖,讓人眼花撩亂。除此之外麥芽膏、甜味劑和果糖也任君挑選,同樣都是糖,為什麼顏色、形狀差異那麼大,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
糖背後的事
說到糖,大家都會想到是由甘蔗提煉而來,對於甘蔗的印象,總是少不了那句「倒吃甘蔗」,究竟甘蔗為什麼要倒著吃?除了吃還有其他用途嗎?甘蔗帶來的甜蜜改變了世人的飲食習慣,嗜甜的人們在作物間挖掘更多關於糖的可能,但過多的糖分又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這些甜蜜背後的事,你知道了多少呢?
看不見的臺南甜
臺南的甜,是若隱若現的。城內沒有甘蔗田,店鋪小攤也不常見龍鬚糖、糖葫蘆、糖蔥等甜食,然而所有在這裡安身立命的人,或許都會同意臺南饒舌樂團「榕幫」那首〈甜蜜城市〉所唱:「甜蜜的滋味/是為了留住你的心和胃/你的精神會被這裡綁架/流連在大街小巷……」
用糖引出料理的千滋百味
白砂糖在銅鍋裡尖成一座小山,開火後旋即塌成一汪汪金色水窪,逐漸融成一片咖啡色湖泊,咕嘟咕嘟地冒泡泡。「大頭師」蔡瑞成熟練地拿鍋杓迅速劃圓攪拌,只見漿液顏色快速轉成金黃,他抄起鍋子,把糖漿沖進炸得爆脆的三層肉裡熗出白煙,後流進鍋裡與醬油、冰糖、甘蔗、辣椒、中藥材混成滷汁,逼出封肉最誘人的顏色。
迎風甜香,入寶山得糖而歸
「新城糖廠是日治時期少數獲得許可的私人糖廠,新竹風大,每年製糖時,風吹來都飄揚著一股糖香味。」新城風糖執行長王翎鳳談起寶山製糖歷史,有著掩不住的驕傲。新竹縣寶山鄉自清朝起就有客家人種甘蔗、製糖,但真正達到頂峰是日治時代,日人將產業規模化,新城糖廠(後改名為寶山糖廠)是北臺灣相當重要的黑糖出產地。
【植物系.食旅日誌】回味米豆粥
對廚師來說,每個工作過的廚房都是一個彼時的家。而和家有關的回憶,往往是從一道菜、幾個特別時刻、兩三個人的故事說起。早餐的餐期服務匆匆結束了,負責冷檯早班的S是位白淨高䠷的舊金山小伙子,陽光男孩的笑容帶點迷人雀斑,迎面走向我在地下室廚房備料的工作檯邊,要我張開嘴。
【菜市人生場】家離市場那麼近
果貿社區的第八、九棟大樓是兩座相對的半圓弧形建築,我們站在之間的中庭──「欸妳抬頭!」──天空被密集的大樓窗戶圈成一個圓形,那一刻我簡直像是自帶魚眼鏡頭。早晨的中庭,乘著輪椅的老人被推出來透氣,阿伯繞著花圃健走,手機播放80年代金曲給大家聽。
【神明好農情】白沙屯二媽遊庄探鄉親
大家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還認為臺灣最有人情味的一條路,就在白沙屯二媽遊庄路線上。原本是媽祖出巡探視鄉親的路,隨著越來越多外地人參與、沿途居民熱情款待,形成既神氣又有人氣的地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