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裡的回音】你看得到嗎?

黃足笛鯛(Lutjanus fulvus),典型的周緣性淡水魚。

黃足笛鯛(Lutjanus fulvus),典型的周緣性淡水魚。

文字攝影/胡冠中

嗨,你看得到嗎?
你現在看到的這些文字,是我在臺灣南部一個缺乏淡水的離島上寫下的。雖然說知道替代役很可能不會在家鄉當,但我萬萬沒想到,結束14天的新訓後,早上八點多離開營區,10點半人就在澎湖的馬公機場了。

澎湖沒有可供浮潛的淡水水域,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海中,在這裡,我看到了成群的鯔魚(Mugil cephalus),以及笛鯛屬(Lutjanus)和鰏科(Leiognathidae)的魚類。根據《台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的定義,從對鹽度的耐受性來分類,棲息在海水或汽水域[註],但是生活史會進入汽水域、淡水的物種,被稱為周緣性淡水魚。這些魚類我並不陌生,在宜蘭的大溪川裡面,牠們也會游進鹽分隨著週期性變化的感潮帶甚至是純淡水,當我們看到駝背胡椒鯛(Plectorhinchus gibbosus)、六帶鰺(Caranx sexfasciatus)和臺灣石(Acrossocheilus paradoxus)一起游來游去時,與其說看的是魚,毋寧說看的是一種現象。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郭金泉在2017年的《科學月刊》中撰文〈周緣性淡水魚類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梳理辭源,指出該詞定義模糊,臺灣應與世界同步,將「偶爾從海中進入淡水」的魚類從淡水魚的定義中排除,否則會「將這些海水魚誤認為是淡水魚」。

不過,這種認知有可能會翻案,例如一份2011年的文獻就指出,雖然缺乏在近海採集的數據以供證明,但在過往文獻中被描述為「偶爾進入淡水及半鹹水的海洋物種」的格紋島鯻(Mesopristes cancellatus),因為能在河流中發現這種魚的所有生命階段,或許現在牠能被認為是一種「偶爾遷徙到海中的淡水物種」。

[註]汽水域指的是鹽度介於海水與淡水之間的水域,如河流與海洋的交匯處。

PROFILE胡冠中 東華大學華文系畢業,得過兩個文學獎,淡水魚愛好者,只寫魚,淡水魚。

我常在澎湖用魚叉捕獲黑駁石斑魚(Epinephelus corallicola),其頭部、體側散佈小黑斑。
我常在澎湖用魚叉捕獲黑駁石斑魚(Epinephelus corallicola),其頭部、體側散佈小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