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880 文章

豢養一座都市叢林,用植物啟發創意

登上臺北建國花市附近一棟老公寓的四樓,與「日目247Visualart」共同創辦人陳普辦公桌相倚的,是一座有著上百種觀葉植物的半露天溫室。日光通過布幕轉化成柔暖的光線,空間瀰漫著飄渺霧氣,身處在滿室綠意中,總能為陳普帶來豐沛的靈感。他創作的「光獸Mossmo家族」、《黑青》系列等作品,都來自植物的啟發。

蕨對好種

【植迷生活】有植物的地方就有家

「有植物的地方就有家」,在媒體報導觀葉植物的奇貨可居之前,我一直這樣看待生活中的植物。變葉木、朱蕉、福祿桐、彩葉草、椒草……這些是早期在臺灣曾被注目的觀葉植物;疫情期間,源自雨林的觀音蓮、蔓綠絨、火鶴,經由精心拍攝的美照在媒體網路傳播,困在家裡的人們看見了擁有鮮明葉脈、絨布般質地、鮮紅或黝黑色彩等華麗葉片的觀葉植物,開啟了生活的新大門──那就來「獵」植物吧。

從培育到選品,植人打造宅栽園地

在社群媒體的帶動之下,臺灣掀起一波觀葉植物熱,疫情又助長「宅經濟」,觀葉植物價格水漲船高。園藝界異軍突起的新星「宅栽」,從地毯式蒐集臺灣既存的老品種、看準潮流回歸,到搶先培育未上市新種,利用網路社群行銷,在YouTube累積近八萬人訂閱,賣出觀葉植物新商機。

清蒸鱸魚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在英國煮一場臺灣尾牙(上)

去年主管會議上,我跟老闆提到臺灣的公司年末會辦尾牙,老闆聽了很有興趣,興沖沖的說我們也來辦一場。身為倫敦少數賣臺灣菜的餐廳,給員工們辦場尾牙吃個辦桌都不為過,但要找個總舖師就頗具挑戰性。眼看時間不多,我自告奮勇說那我來煮吧。

加上酸瓜燉煮的土魠魚,永遠是我家餐桌上最迷人的一品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冬日餐桌最迷人的一品

每年冬季是土魠魚洄游至澎湖海域的季節,其身型結實,吃起來不但鮮甜細緻,更因為適度的油脂成為老饕口耳相傳的高級夢幻魚。這時期魚市的話題總少不了今年魚價又如何飆升、土魠拍賣價創新高等等。正是因為這樣的高經濟價值,讓漁民顧不得澎湖冬季的十級風,就算漁船出海被吹得左搖右晃,還是奮力撒網,希望能將「海中白金」一網打盡。

大路關第一代石獅公

【神明好農情】大路關石獅公三兄弟

去年聖誕大餐在屏東縣高樹鄉的鹿角蕨溫室裡享用,產地即餐桌,滿滿的田園料理裡有酪梨沙拉、南瓜熬的甜美濃湯,用最新鮮的鳳梨汁舉杯代酒。同桌的農家大哥說,蔬果優質的因素很多,尤其是水,高樹鄉正好被劃為水源保護區。

玉米葉

【織物記憶】被人遺忘的田間黃金

一道暖陽灑落在金色浪花上,微風吹著沙沙作響的玉米葉,如同黃金般耀眼奪目,當我還沉浸在暖陽微風的美好光景,背後卻傳來一陣疼痛,「你要玩到什麼時候?趕快採一採,等一下收割機就要來了!」媽媽趁我摸魚的空檔從背後猛然一拍,嚇得我往前踏了兩三步,回:「我才剛停下來,哪有玩……」手裡拿著鐮刀,將玉米一穗一穗往茄芷袋裝。

想哭就哭成一座噴水池

【文明野味】蚯蚓之光

我本人是臉書粉專「田文社」(駐點宜蘭深溝村之農業報導網站)的忠實粉絲,如果你也像我一樣三不五時巡水田一樣逛田文社,就會知道他們的吉祥物(?)乃粉紅色的福壽螺卵,田文社除了推銷地方農產、介紹悲喜交織的務農實況,也賣繡有「螺福宮」的粉紅棒球帽、福壽螺卵紋身貼紙、「歡螺喜穀」福壽紅包袋等周邊產品,讓人時時刻刻記得福壽螺卵對臺灣農民來說是多麼難纏的角色。

鯰魚的側面照

【水裡的回音】怎麼可以吃鯰魚?

「為什麼說鯰魚沒有個性,很無聊?」老師在我的貼文底下問,那時我還沒有在水裡看過鯰魚。

看不出裡頭藏了整組電腦桌機吧!

【菜市人生場】人人愛仁愛

睡過頭,上午11點半才跳上火車,行至八堵,感覺基隆的市場也將收市,傳訊給基隆通友人:「市場還開著嗎?還是我在八堵跳車回臺北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