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農改場開發紫外光抑菌技術 設施葡萄減少4分之1農藥用量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以特定波長紫外光抑制作物病蟲害,防治葡萄白粉病,可節省4分之1農藥用量。(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農業栽培「非化學型」的病蟲害管理技術,可以防蟲減藥!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植物害物燈照防治技術」,透過照射特定波長紫外光、照射頻率及時間,可抑制作物病蟲害,減少農藥用量;以設施栽培葡萄為例,以燈照防治搭配施用減量4分之1的農藥,對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即可達到與全用農藥防治效果一樣。

國際上如歐洲的荷蘭等已有運用特殊光譜波段燈照,做葡萄、草莓等作物的病蟲害防治,臺中農改場針對設施栽培的葡萄、百香果等作物開發燈照防治技術,臺中場助理研究員許晴情表示,特定波長紫外光有助抑制葡萄真菌性病害白粉病、銹病等,或讓俗稱「紅蜘蛛」的葉蟎發育不正常,達到防治效果;但也須控制燈照時間、頻率及距離,避免讓植物「曬傷」。

臺中農改場使用UVC燈具,以特定波長紫外光、控制距離照射葡萄葉部,每周照射2至3次,每次時間不超過5分鐘,可有效抑制白粉病。許晴情指出,相較於慣行栽培方式、使用農藥的防治效果若是100%,只用UVC紫外光燈照已可延緩白粉病蔓延,最後發病率約50%;以UVC燈照搭配施用減量4分之1的農藥,防治效果就能達到與慣行栽培一樣。

未經燈照處理的作物葉部感染白粉病範圍(左圖紅圈);經燈照處理的實驗組(右圖)白粉病病徵範圍明顯受到侷限。(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百香果設施栽培操作燈照防治技術情形。(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植物害物燈照防治技術」,透過照射特定波長紫外光,可抑制作物病蟲害,減少農藥用量。(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許晴情表示,燈照防治技術若要用於葉蟎等害蟲,燈照強度可能需要提高一倍以上;並且,由於病原菌、葉蟎等生物體本身自我修復的消除傷害酶會在白天發揮作用,因此燈照防治技術須在夜間操作;照射時間過長會導致植物曬傷,也須由設施控制系統定時定量,操作中要避免人員進入、對人體產生傷害。

許晴情說,經追蹤調查,操作燈照防治技術不影響葡萄產量,但葡萄果實有增加硬度的現象,國際研究也有類似發現,有待後續研究數據累積來證實,若真能提高果實硬度,此技術可能還有益於葡萄採後運輸。

臺中農改場「植物害物燈照防治技術」今年首度公告技轉,要將技術擴散給設施、農業資材製造產業利用,已有農業機械業者洽談技轉,想開發自走車式光源供設施農業運用。許晴情指出,若以固定式光源來說,設施每分地須架設UVC燈管約70至80盞,粗估每分地設置成本約15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