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880 文章
大樹下的剉冰攤是許多人童年的甜蜜回憶。

追尋剉冰的旅程

燠熱的三伏天裡,最大樂事莫過於來一碗透心涼的剉冰,當冰晶伴著黑糖蜜或水果丁在舌尖上融化,暑氣也跟著一溜煙驅散。而在大口飲冰的同時,你是否好奇過:臺灣人是從何時開始吃冰的呢?以前人吃的剉冰,和現在一樣嗎?小小一碗冰裡,藏著大大的奧妙,現在就讓我們帶你走進時空隧道,回到百年前剉冰與臺灣人相遇的那一刻……

大果藤榕

跟著榕果小蜂走,發現藤蔓上的野生陽光

悠哉路過佛山路口,「佛系等公車」的公車站牌早已被名為大果藤榕的藤蔓狂妄霸占,順時鐘向上攀爬纏繞,隨意拐彎肆意生長。轉個彎,我們和大果藤榕果實相撞在巷口;右轉,樹幹旁有一欉,左轉,平房紅磚矮圍牆上還有好幾欉,將屏東滿州的明豔熾熱結成橙黃纍纍果實。

雜冰、水果冰

炎夏那碗涼冰,是最素樸的心意

來到苗栗頭份市區的這日飄著細雨,天氣滯悶難耐,皮膚上像是黏了一層濕答答的惱人薄膜。還未走近目的地,先鑽進耳裡的是「嘎達嘎達」的馬達聲響,只見一大塊冰磚在老式刨冰機的運作下飄落一片片宛如雪花的顆粒,雪白冰晶逐漸堆成小山,光看就感受到一股拂面的清涼。抬頭一瞥,寶藍色的招牌映入眼簾──果然,建成冰菓室到了。站在刨冰機前、身著無袖花布罩衫的老闆娘未語先笑:「來了啊,等我一下,先刨碗雜冰給你們吃。」

【神明好農情】慶修院百年物語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慶修院流露日本風情,每隔一陣子造訪,都會發現新奇事。新奇事其實一直存在,只是隨著自己處在人生不同階段,眼中所見不同罷了;而另一層意義,也代表擁有百年歷史的慶修院故事精彩,足以品味許久。

高粱

【織物記憶】這支掃把能招財

隨著端午節即將到來,天氣越來越潮濕炎熱,一早去田裡巡田水,還未到中午就已晒得快中暑,趕緊躲到唯一的大樹下乘涼。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抬頭一看,才發現眼前的高粱穗,各個皮厚紅潤、顆粒小而飽滿,結穗處如火炬般可愛討喜。

【水裡的回音】透明的魚,透明的遊行

先假設一場雨,再假設一條河流,降雨過後,上游洶湧,溪床內澎湃奔騰,水夾雜著落葉、屍體、石礫向下流去。直到某個河段,水泥製造的取水口將部分的河流截去,引導至黑暗的孔洞,至此離開了溪床。

【文明野味】松茸與松露的絕境逢生

去年《鄉間小路》11月號的封面專題是菌菇,讓人眼睛一亮。我熱愛吃菌菇,之前在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買過來自雲南的油醃雞樅菌,味道奇絕,是一種從不存在於味覺記憶庫的滋味。當期雜誌提及,2011年時雲南的松露很廉價,當地人說:「你們臺灣人說這高檔,我們可是拿來餵豬的。」現在他們知道這「豬食」可以賣多貴了,所以價格就好比當年的比特幣,一飛沖天。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在倫敦找到臺灣夏日果味記憶

倫敦的夏日水果標配是當季的草莓。這裡的人吃草莓不淋煉乳,除了空口吃,有時候也配點鮮奶油撒砂糖。眾人多譏英國食物貧瘠,但這裡的自產草莓確實香甜多汁且價格不貴。在臺灣長大的我雖非常喜歡草莓,但只有少數時刻有幸食個幾顆;草莓是臺灣冬天的味道,在英國卻是夏日水果,總讓我感到時空紊亂。

《鄉間小路》2023年7月號立體書封面。

《鄉間小路》2023年7月號 冰果製作所

記憶中總有一碗冰,陪伴我們度過逝去的流年。早期農村社會裡,在日頭正晒時飲一大勺粉粿冰,是莊稼人務農時最幸福的中場休息;青春歲月中,和心上人共食一碗蜜豆冰,入口清涼正好替羞怯微燙的雙頰降溫……翻開一幀幀回憶,冰必定不會缺席。

【來碗冰吧】遙遠的冰菓室作者Hally Chen×台灣冰,好吃作者江明麗一起紙上談冰,聊聊臺灣食冰那些事

炎夏最沁涼的消暑方式就是吃上一碗剉冰,除了古早味十足的豆類配料,或鋪滿臺灣新鮮水果,還有哪些具有在地特色的冰品?Hally Chen曾為了籌備書籍,笑稱自己是臺灣吃最多冰的男人,與同樣為了作品跑遍全臺灣的江明麗,攤開過往風華歲月到現在多元面貌的臺灣食冰文化,聊聊他們記憶深刻的口袋名單,帶大家吃遍全臺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