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食材指南】醬油

「臺灣西螺醬油很有名,但原先指的是醬油膏。醬油加入糯米後,做成膏狀,就是醬油膏。西螺算是得天獨厚,一年有兩百多天都享有充足的日照,極佳的醱酵環境,再加上水質含鐵量低,造就了豆製品、醬油類的先天優勢。」鍾政衛說。夏令時間因為日照足、溫度高,靜置醱酵大約需要一百二十天,冬天日照不足、溫度低,所以需要到一百八十天。西螺的「瑞春醬油」至今傳承到四代,首代為鍾琴,日治時期於虎尾醬油株式會社學習釀造技術,而後一九二一年,鍾琴在西螺新街創辦瑞春醬油。

【餐桌上的產地】恁樣鹹醢味

鹹醢是醃漬類醱酵食品,源於客家人的儉省精神,要把用物、食品的利用發揮到最極致。李仁富說:「以前的人生活條件不好,也沒有冰箱,大多會用醃漬去保存與延長食材使用期,我們海客也是,大的魚可以晒成魚乾,小的丁香魚當然也不能浪費,醃起來是最好的辦法。」

【餐桌上的產地】一杯酸柑茶,一個文化縮影,一份情感傳遞

酸柑茶製作需經歷九蒸九晒,因為透過濕熱作用,可促使內料含有的酶,結合空氣中的黑麴菌與酵母菌等微生物進行醱酵作用,轉化並降低苦澀味與青草味,過程中亦會產生不飽和脂肪酸與胺基酸,增添酸柑茶的風味與香氣,使之更為醇厚。費工費時的緊壓茶是怎麼開始製作契機?劉還月表示一切的開端源自父親,「我搬回來北埔十多年了,因為厭倦臺北的生活。」他早年從事文學創作,得了許多大獎,包含《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寫了一百多本書,曾做過美術編輯,也是紀錄片導演,橫跨多種領域。

【餐桌上的產地】夜裡的鵝黃燈光──咑瑪糆

咑瑪糆(Tmmyan),泰雅醃豬肉,和阿美族的喜烙(Silaw)齊名,是泰雅族代代相傳、廣受族人喜好的食物,也是款待客人必備的料理之一。傳說中第一次嘗試咑瑪糆的人特別受歡迎,因為大家都想看到品嚐者臉上,那道瞬間微妙的神情……因颱風海葵過境,採訪順延了一天。抵達宜蘭大同鄉,山邊清晨天色尚不明朗,雖未見放晴,但已無風雨。沿玉蘭社區蜿蜒的小巷,徐徐順山而上,途中盡是原住民部落景觀,路的盡頭「田媽媽泰雅風味館」招牌映入眼簾。

【食趣聞】關於醱酵,我想跟你說的是……

醱酵專家許嘉生,出生釀造世家,日本東京農業大學釀造學科畢業。「醱酵,就是有機物經過微生物作用後,產生新物質的過程。」許嘉生眼神銳利、語氣明快:「不限定於食品,也有用在醫學、工業上,比如世界第一種抗生素盤尼西林,就是醱酵而得的青黴素,還有天然防腐劑的檸檬酸,也是醱酵物。大家耳熟能詳的酢(也作醋)、味增、醬油、酒、豆腐乳、泡菜等都是醱酵食品。總之,有細菌、黴菌、酵母等微生物,就會有醱酵。」醱酵總是與人類共處共存。空氣中到處都有微生物,就連人的口腔也有。

【食趣聞】臭美食家:經典臭豆腐最愛哪一盤?

美國知名媒體CNN旗下的CNN TRAVEL,於二〇二二年公布五十大亞洲街頭美食,臺灣以珍珠奶茶、鹽酥雞與臭豆腐入選名單。其中,臺式臭豆腐作為享譽全球、臺灣最出名的醱酵食物,也曾名列米其林必比登小吃推介,其美妙臭味之兇猛與咀嚼留香之好吃互為對比,食感魅力倍增,堪稱是所有臭美食家心中獨一無二、永難取代的「異香美味」初戀。你的臭豆腐初戀是哪一盤?

【隱味食肆】北方澳人的甜點店

朋友Marcos開車帶我去吃甜點。停妥車後,我們步行一小段路,此處已偏離南方澳鬧區,映入眼簾的是兩排蓋得一模一樣的二層樓樓房,建築四四方方,連磁磚也沒貼的灰色裸牆,一戶挨著一戶、隔牆單薄,感覺只要一罵小孩,左右鄰居都聽得到。我一下就接到兩個意外:一是此處竟藏著一家現代感的戚風蛋糕專賣店,二是一推門發現,非假日的日子,店內竟幾乎滿座,原來早是網路紅店。「地熱小姐」的蛋糕,與其他店家在外觀上有明顯差別,它並非提供切片蛋糕,而是完整的四吋戚風,賣相更討喜、自用分食兩相宜。

【菜市人生場】公有前金工作室──高雄前金市場

這天,高雄朋友帶我到前金區,進行她的童年懷舊之旅。機車停在自強、大同路口,紅色帆布棚上印著「港都魚肉羹」五字,三角窗騎樓整個成了外部內用區,寬敞通透,輔以綠白相間大理石地板,頗有宮廷風情,而當老闆以白色托盤呈上土魠魚米粉羹時――我簡直以為自己是公主。剛起鍋的炸魚塊被分開盛盤,讓人能自主決定魚塊浸在羹湯裡的時間長短,而這樣的吃食經驗,對朋友來說還稱不上精緻,若要更圓滿,「就再點旁邊的青茶牛奶來喝。」

【菊島喫風土】中秋烤「肉」?澎湖人烤牡蠣!

每到中秋烤肉季,我們家準備的食材一定不會少了牡蠣(蚵)。擁有純淨水質的澎湖海域,是適合牡蠣生長的優質產區。老一輩的人常說,要了解海洋水質好不好,就看牡蠣殼上面的附著物:若海域被汙染,便不會有軟珊瑚、藻類、蟹、蝦等生物附著在牡蠣殼上共生。正因為澎湖沒有工業廢水汙染,特別是菜園、講美與城前一帶,海灣的浪高和風勢適中,非常有利於牡蠣的成長,也孕育出新鮮飽滿、鮮甜無比、最能代表澎湖品質的鮮蚵。

【神明好農情】犁頭店的萬和宮

到臺中南屯採訪糕餅與麻芛老店,結束後就近逛逛老街。老街舊名犁頭店,現稱萬和路,從前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至今仍保留早期發展脈絡,紅磚屋與老西服店、美容院、農具店、種籽店透露歲月,路口的萬和宮更是無法忽略的存在。「日治時期我們以做麵龜出名,當時麵粉採配給制,很珍貴的,但是每到三月媽祖生,大家不管怎樣都會拿出麵粉訂做麵龜,因為要幫神明祝壽啊。」一邊走進廟裡,一邊想起方才糕餅店第五代傳人講古。神明節慶與人的生活脈動如此貼近,這種回憶點點滴滴只有在老店才能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