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40 頁
【菊島喫風土】滿布軍事基地的島嶼群
軍事基地?也許聽起來會覺得離我們好遙遠,卻是伴隨澎湖人們成長的日常環境。
我家附近幾步路便有軍營,小時候偶爾會見到成群阿兵哥在海邊跑步訓練,放學經過小路旁的廢棄碉堡總害怕有妖怪跑出來,甚至連國小遠足都是到西嶼的西臺古堡校外參觀;軍營就像日常生活般,十分常見。不只如此,觀光客常去的觀音亭、篤行十村、山水沙灘、林投公園旁,其實現在也都還有軍營設置。
【神明好農情】城隍爺的算盤
我小時候練過珠算,大人說有一技之長將來不怕沒飯吃,但大人沒算到日後是AI世界。現實生活中,我早早放下無用的算盤,直到來城隍廟才知道,算盤的奧妙在於可以藏於民居,隨手可得,但不露痕跡,是神明神機妙算的好工具。
【四方茶話】尋訪東方美人茶
整年在不同縣市移動,回過神,已錯過夏茶。原本跟朋友約好要去買當季的東方美人茶,擔心太晚買不到,卻還是拖到冬天才成行。往坪林的路程,朋友分享在聽的Podcast,如「太初有茶」、「呵呵茶」等,都是跟茶相關的節目。話題隨茶回到人,聊起近況;回顧上次碰面已是一年多前;原本是茶館同事的我們,離職後,還會一起買茶而持續聯絡。
【山羌交友記】手語
指甲是每天在長的,不過並不是總是有意識何時該剪。放空時盯著手發呆,才發現又到了該剪指甲的時候,再不剪很容易不小心弄斷,時間總在指尖中流逝。都說不要深夜剪指甲,不然見不到珍惜的人最後一面,但有空的時間總在深夜,白天大多奉獻於工作,剪指甲只能在夜晚。
【薑母鴨指南】如果在冬日,一鍋薑母鴨
據聞類似薑母鴨的料理可追溯至商代,原是王室御用的進補食譜,後流傳至民間,輾轉發展出各自不同的食鴨脈絡。比如福建也存在使用類似食材,但為將湯汁收乾的乾鍋式薑母鴨料理。臺灣坊間流傳,「帝王食補」創辦人因緣際會之下,以獨特中藥配方燉煮紅面番鴨,開啟食補薑母鴨的新頁;緊接著「霸味」橫空出世,引領另一波美食風潮;同時期,大大小小各式薑母鴨餐廳,一躍而成臺灣冬季最鬧熱暖心的街頭景緻。
【鄉間食堂】霸味之道:一鴨到底,人情好味
冬季已臨,冷颼颼的天氣,如果來一碗祛寒溫補的好味食物,暖味暖身更暖心。本期特邀富有盛名的「霸味」內湖旗艦店店長高艾倫,帶讀者親臨第一現場,實際品味、體驗薑母鴨的食補功效。不僅暢談店內薑母鴨料理與特色,也為我們解析從鴨場飼育、宰殺,到如滴鴨精等後製包裝食品料理,一條龍製程打到底的餐飲之道。
【鄉間食堂】大頭鴨與紅蟳:人生無所求,一鍋湯飽暖
每年中秋過後才亮起招牌營業的「大頭鴨薑母鴨」,主打「紅蟳薑母鴨鍋」的新鮮吃法,生意火熱,一路忙碌至三月底、四月中,天氣變熱才休息。如何經營一家店,老闆盧俊岳有自己在意的細節:「食材新鮮,客人基本都會買單。店裡的紅蟳跟附近水產店合作,我幾乎每天進貨,抓回來都很有活力,禮拜一店休時我一天要來檢查兩、三次,確保紅蟳都活著。如果看來已經沒力氣的,就要先處理,確保新鮮。」
【鄉間食堂】饕客的劇場式吃鍋
對我來說,薑母鴨的必要條件——湯頭如何香醇,鴨肉如何久煮不爛,薑母如何辣暖肺腑——都是其次,各家有各家的擁護;但黃燈籠紅炭火,徒手端起陶鍋的老闆,和排在人行道騎樓間、那蹲下站起必須要用到一點臀肌力的低矮桌凳,才是薑母鴨之所以是期間限定,深深吸引我的地方。
【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聽過逃冬(tô-tang)嗎?」雲林斗六「金池牧場」負責人楊政勳憶起童年,五十六年次的他描述隨父執輩趕鴨的場景,「把大概一、兩千隻左右的鴨子,趕上剛收割完的水稻田,藉著掉在田裡的稻穀餵牠們,也協助農田去除害蟲。」他笑說鴨子們都很聰明,放出去一次,第二天就知道路了。生動言談中,屬於臺灣養鴨的沿路風景,彷彿就在我們眼前歷歷展開。
【番鴨新品】進擊的白羽——進興番鴨
雲林「元進莊」以養殖白羽紅面番鴨著稱,所養鴨隻供應脈絡廣闊。甫問世的「進興番鴨」,外觀上和既有番鴨並無二致,但在生長速度和體重方面則有飛越性提昇。易言之,進興番鴨是元進莊白羽紅面番鴨家族中,一支最頂級的延伸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