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880 文章
當年幫公司在公園烤肉。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中秋限定的臺式烤肉

以前中秋,月餅我可以不吃,但最羨慕的就是別人家年年可以烤肉。無奈母親總是説烤肉太麻煩,又弄得一身煙味,所以我家中秋幾乎從不烤肉,只有源源不絕的月餅跟文旦。每每中秋時節將近,超市裡出現的各式各樣醃肉片與烤肉器材,於我都如浮雲,只有眼巴巴暗自羨慕的份。

《鄉間小路》2023年9月號 煮瓜好秋

臺灣夏天一年比一年熱,體感溫度動輒超過四十℃。
幸好,秋天就要到了,「好咧瓜在」,我們有瓜。
初秋是煮瓜的季節,本期Chill日挑瓜指南,讓你成為最「tshio-tiô」的選瓜高手;同時欣賞客座主廚廖小子如何揮劍劈瓜,展示絕不容你錯過的瓜食美學──
由瓜界三大王牌領銜,帶我們消暑、清熱、降火,逼退蒸騰的熱浪,迎向陣陣秋風颯爽,啊,真涼、真香……欲說還休,卻道煮瓜好個秋。

自製西西里檸檬咖啡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喝手搖飲是件很臺灣的事

大學同窗剛搬來倫敦,先入住我家。學生時期她一直都住我隔壁,我們在吃的方面很合得來,但就喝飲料這件事上剛好相反。她嗜喝飲料,十年前去她房間玩,冰箱裡一定有喝剩一口的幾杯手搖飲或便利商店飲料。後來去她老家拜訪,打開冰箱,發現她們全家各自喝過的飲料,一杯一杯錯落在冰箱各角落。

椰子樹碗公圖繪

【文明野味】椰子的葉蔭

我曾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策劃了兩個關於食器的小型線上展,其中一個展題為〈想像南國——臺灣早期日用食器的椰林海景〉,介紹一款上個世紀臺灣風行的椰子樹碗公圖繪。「椰子樹」之所成為街頭巷尾常見的景觀,並化身為熱門的臺灣形象門面擔當,與日治時期高強度的植栽、文化與經濟政策有很大的關聯。

細斑吻鰕虎正面照

【水裡的回音】你的吻如星空

溪谷的跌水處濺起陣陣水花,從岸上看,水面上滿是氣泡和花果,看不到水面下的緩流處,三條細斑吻鰕虎(Rhinogobius delicatus)正棲居於視野的盲區。我以四肢撐住岩壁抵禦水流,將自己在固定角落,一點一點地向前移動,我想再看清楚牠們一點。

布袋蓮

【織物記憶】殺手變織品 布袋蓮的華麗蛻變

近年布袋蓮孳生導致堵塞河道、水庫等新聞層出不窮,尤其夏天是生長旺季,一下就長滿整個水域,導致水質腐敗、魚蝦缺氧大量死亡,被列為影響水域生態層面最廣的植物。

同善祠供奉傳說一百多年前來臺傳教的荷蘭修女。

【神明好農情】荷蘭修女變臺灣神明 把愛傳下去

頂著豔陽,往熟悉的桃園國際機場方向前進。不過此行目地並非出國,是為了拜訪一百多年前的荷蘭修女之祠堂。桃園大園區今日是臺灣門戶,出現外籍人士非常平常,但是在沒有機場的19世紀,為什麼有外籍女子來大園傳教?最終埋骨當地,並且變成臺灣神明?這真是一件令人好奇的事。

冰冰涼涼的風茹草茶,是我家夏天的常備飲品。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簡單卻讓人不時想念的風茹茶

每到炎熱夏天,身體自然就會渴望來杯風茹茶。還記得某年國小暑假全家到西嶼觀光時,正中午被太陽晒昏頭的我直喊想喝冰可樂。「我們小時候哪有可樂可以喝!」父親站在大榕樹下的攤頭前,拿了一瓶黑黑的風茹草茶遞給我,「有井水可喝,頂多熬一鍋風茹加點砂糖,就是人間美味。」

近看發現:「蝦米?居然不是蝦米!」

【菜市人生場】一個濃縮的街廓 臺北市公有永樂市場

阿伯一看到我就說:「妳左腳比右腳短。」面對這種跳過望聞問切、直接有罪推定的診斷,在感覺被冒犯之前,就先疑惑—— 整復師?這裡不是菜市場?

熗鍋麵是一道再家常不過的麵,但質樸暖味。

【隱味食肆】質樸的暖味

在餐飲業裡,有些人會用自己的名字當作店名,不過王德福恰恰相反。他說:「我是先取了店名叫王德福, 因為諧音像wonderful,好記又喜氣,不過卻無法申請商標,說是要用自己本名才可以,那我乾脆把自己改叫王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