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餐桌上的產地】傳承土地的故事,釀出臺灣地酒新文化

國際知名的釀酒大師陳千浩,為釀造出心中理想的臺灣地酒,登高山入深海,不僅專注研讀歷史、親身探查教科書沒寫的風土文化,同時攜手農民,復刻釀造遺失百年的台灣地酒,拚命三郎般敢衝敢拚的根性,只為了孵化一個夢想:推動「臺灣地酒文化再生運動」。陳千浩以「釀酒」追溯臺灣土地的故事,將臺灣酒的迷人之處推廣至全世界。

【食趣聞】來啦!再加點酒

這座土地與故事皆豐饒的島嶼,近年地酒大興,具在地特色的新創品牌與釀造所傾巢而出,與傳統酒廠各自林立,無論你是喜歡暢飲的啤酒客、嗜品烈酒的文人雅士,或最愛嚷著「再給我加點酒」的加酒青年,不問新陳、風格獨具的臺灣在地酒品,都能讓你找到獨一無二、專屬於自身的當代路線!

【植物系‧食旅日誌】私廚的浪漫情懷

十年前成立飲食工作室,生意剛起步,需要親朋好友試吃給意見或捧場。於是我把工作室當私廚,舉辦不同主題的餐會,地中海下酒菜或義式家常、美式Jamie Oliver 的週末早午餐,也有法式風格的講究菜式。參與成員有高中同學、閨蜜、不同圈子的大學同學、藝文餐飲圈同行, 林林總總玩了幾場,十分過癮。

【隱味食肆】走過兩岸三地的菜飯

當「松茸家鄉煲菜飯」這道菜上了之後,眾人聚集到一只大砂鍋前,紛紛舉起手機準備拍照,服務人員把手按上鍋蓋把手,想來早準備好掀鍋的橋段,見一切就緒,開鍋那刻,松茸清幽香氣隨之奔出,賓客驚呼:「好香!」這讚美想必也在服務人員預料當中,我瞟見他露出「果然不出所料」的自信微笑。

【菜市人生場】魚市凌晨開盤──澎湖第三魚市

晚間十點吃宵夜時,和老闆提及明天三點要去魚市看競標。「妳是說等一下的那個三點嗎?」

是的!五小時後,我們已經出現在魚市。清晨三點半,據說是澎湖第三魚市競標的黃金時刻,現場卻安靜得很,沒有漫天叫價的拍賣員、沒有躁動的買家,只有些人神情肅殺,在已分類秤重成堆的漁獲邊遊走,低頭在手中的小紙片上塗寫。

【菊島喫風土】漸漸消失的冬至雞母狗仔

冬至又稱為「長至節」,傳統上家家戶戶都會製作湯圓,殺雞煮肉以供奉先祖,祭拜結束後共同享用湯圓,象徵增添壽命,這一儀式稱為「團冬」。

【神明好農情】馬祖境天后宮,走坑道鑽轎底

飛機降落馬祖南竿後,跳上公車前往馬港, 我的目的很簡單,只是想去看看久違的馬祖境天后宮,廟旁有座媽祖巨神像,趁著秋高氣爽登高賞景應該很愜意。

【織物記憶】鄉間口中的粿葉樹

在饅頭紙、玻璃紙還沒有問世之前,早期的長輩都會隨炊粿的大小,尋找不同的「粿葉」,作為炊粿紙或蒸墊使用。常見包含黃槿葉、月桃葉、香蕉葉、桑葉、玉米葉、林投葉等種類眾多,長輩口中的粿葉成為一種統稱。其中,黃槿被稱作「朴子叢」、「粿仔樹」或「粿葉樹」,尤以雲林縣土庫鎮、虎尾鎮一帶,遠至高雄市林園區,使用黃槿葉作為粿葉最為普遍。

【水裡的回音】水裡的回音

關於臺灣鏟頜魚(Onychostoma barbatulum), 你可以這樣描述:初級性淡水魚,其形態「體延長,側扁,背緣及腹緣平直。頭部扁而小」。分布極廣,絕大部分溪流的中上游皆可發現,是臺灣廣受歡迎的淡水釣遊魚種(Game fish)之一。

【文明野味】羊道與大森林裡的小木屋

關於新疆遊牧民族的奶茶文化,梁瑜的《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算是可愛的入門前導文,如果要知道得更多,那非得要讀讀李娟陪著哈薩克遊牧家庭四季轉場的新疆系列,尤其是《最大的寧靜》以及《羊道》三部曲,文風同樣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