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38 頁
【菜市人生場】公有前金工作室──高雄前金市場
這天,高雄朋友帶我到前金區,進行她的童年懷舊之旅。機車停在自強、大同路口,紅色帆布棚上印著「港都魚肉羹」五字,三角窗騎樓整個成了外部內用區,寬敞通透,輔以綠白相間大理石地板,頗有宮廷風情,而當老闆以白色托盤呈上土魠魚米粉羹時――我簡直以為自己是公主。剛起鍋的炸魚塊被分開盛盤,讓人能自主決定魚塊浸在羹湯裡的時間長短,而這樣的吃食經驗,對朋友來說還稱不上精緻,若要更圓滿,「就再點旁邊的青茶牛奶來喝。」
【菊島喫風土】中秋烤「肉」?澎湖人烤牡蠣!
每到中秋烤肉季,我們家準備的食材一定不會少了牡蠣(蚵)。擁有純淨水質的澎湖海域,是適合牡蠣生長的優質產區。老一輩的人常說,要了解海洋水質好不好,就看牡蠣殼上面的附著物:若海域被汙染,便不會有軟珊瑚、藻類、蟹、蝦等生物附著在牡蠣殼上共生。正因為澎湖沒有工業廢水汙染,特別是菜園、講美與城前一帶,海灣的浪高和風勢適中,非常有利於牡蠣的成長,也孕育出新鮮飽滿、鮮甜無比、最能代表澎湖品質的鮮蚵。
【神明好農情】犁頭店的萬和宮
到臺中南屯採訪糕餅與麻芛老店,結束後就近逛逛老街。老街舊名犁頭店,現稱萬和路,從前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至今仍保留早期發展脈絡,紅磚屋與老西服店、美容院、農具店、種籽店透露歲月,路口的萬和宮更是無法忽略的存在。「日治時期我們以做麵龜出名,當時麵粉採配給制,很珍貴的,但是每到三月媽祖生,大家不管怎樣都會拿出麵粉訂做麵龜,因為要幫神明祝壽啊。」一邊走進廟裡,一邊想起方才糕餅店第五代傳人講古。神明節慶與人的生活脈動如此貼近,這種回憶點點滴滴只有在老店才能拾得。
【織物記憶】鳳梨也能做布料
每年二月過後進入鳳梨生產旺季,通常由屏東開始往北至臺南、嘉義採收,今年度鳳梨總收穫面積達七千一百八十五公頃,其中金鑽鳳梨就占八十五%。鳳梨是臺灣的日常水果,經過品種改良,口感細膩、多汁,甜度極高,顏色、風味依據品種略有不同。一一〇年時探訪屏東縣高樹鄉「銀獅農莊」,令人印象深刻的鳳梨田與後山連綿,伴隨著山區雲霧繚繞,壯麗的美景盡收眼底,站在鳳梨田間感到心情無比舒暢,難怪此處可以孕育出如此好吃的鳳梨。
【文明野味】霧中的刺蝟與鼴鼠
久遠前我常依賴陌生人的好心腸而活,隻身在異國的沙發衝浪,至今仍深懷感恩。某年夏天我短暫借宿布達佩斯的一個小家庭,女主人正在放育嬰假,聊天時得知當地的法定育嬰假可長達三年,給薪優渥。彼時臺灣的育嬰友善政策仍在艱辛匍匐的初期,地球另一端,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相關政策更是慘不忍睹,得知匈牙利的社會福利臻此,心中不無震撼。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便當
從國小到高中,記憶裡的教室總是飄著蒸飯箱的潮濕氣味。每到午休前最後一節課尤其濃烈,鐘聲一響,值日生或某個熱心同學打開蒸飯箱,大家一湧而上各自領走自己的便當。一般而言同學們會三三兩兩坐一桌,互相分享今天帶了什麼菜。不過這種溫馨同窗情節不曾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媽為我做的便當是有名的不好吃,我每次打開便當,通常招來同情的眼神,沒人想夾我的便當菜吃。
【水裡的回音】混蛋或小可愛
故事的開始,是我眼前五六隻小魚,大小不過六公分。在溪床上蹦跳、游動,濾食沙土中的有機質,像是沙漠中的兔群。有時,魚隻會張開第一背鰭,露出白緣黑心的橢圓眼斑,那是眼斑厚唇鯊標誌性的特徵。雖然看得一清二楚,奈何牠們如此機警,不願再多靠近一分,所以我始終沒拍下滿意的結果。相片中模糊而活潑的泳姿彷彿一種嘲諷,我內心的獨白遂從「天啊這群小可愛」變成「馬的這群混蛋」。
【鄉間食堂】客座主廚.廖小子/劍客的食感美學
臺灣知名美術設計師廖小子,本名廖俊裕。特殊長馬尾髮型搭花襯衫,腳踩藍白拖鞋。氣場與肌肉剛強、硬派,思考與言語卻聰明、柔軟。他的作品範圍橫跨藝術創作、書籍唱片封面、展場設計、視覺識別等。將研究烹飪、食材當作生活重心之一的他,今年首度以業餘私廚名義掌廚的餐宴,一售票即秒殺。
【餐桌上的產地】苦瓜世代的殷紅果實
風颱天,屏北九如鄉耆老村的鄉間小路旁,遠眺大武山方向,烏雲疊嶂。一人身著亮眼的橘色吊帶工作服,走進那塊三分大的苦瓜田區,宛如布魯克林區準備搶救公主的超級瑪利。他的目光時而越過苦瓜架,時而落在濕軟的泥土上,有時猶在眼前,忽焉又射向遠方;一會從容理蔓,一會順勢撥鬚,間或順藤摘瓜,決定捨棄或保留,判斷只在一念;他找果、梳果的手勢與姿態,近乎反覆鍛鍊過才能習得的舞步,對他而言,均已成為日常的反射。他是陳品睿,一九八四年生的屏東囝仔,七年級農夫,有點田。
【餐桌上的產地】饕客新體驗!生食絲瓜搶鮮嘗
「很多人都說,吃過這顆絲瓜就回不去了。」瓜農林孟寬介紹辛苦育成的水果絲瓜,掩不住滿臉的笑意與自信。他伸手觸摸檢視懸在瓜架的圓胖絲瓜,映照正午日頭,煥發出清澈綠光。這顆難得能生食的水果絲瓜,嘗起來鮮脆輕甜;原本絲瓜特有的厚重瓜味變得若隱若現,甜度堪比水果,是近年蔬果市場裡饕客搶購的嘗鮮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