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38 頁
【餐桌上的產地】戰鬥吧!豬肉女神
清晨六點,清水第一公有市場地下室還是暗的,但最角落的攤位已經亮起燈光,這裡是一一二號「黑豬王」,幾位早起的客人耐著性子排隊。年輕女子正俯首分切砧板上的豬肉,神情專注,俐落修除豬肉邊角多餘的筋膜、脂肪,手起刀落、大力剁塊,桌面為之震動,接著輕柔捧起豬肉秤重、裝袋,交到客人的手上後,她抬頭明媚一笑:「謝謝!下一位,姐姐妳想怎麼煮?」
【食趣聞】彷彿手搖飲的波蘭餃
二〇〇五年第一次到波蘭吃的水餃,是紅色的。切開水餃時,我和媽媽面面相覷,媽媽問:「這個……是不是還沒有熟呀?」但是要說沒熟,那紅色也未免太鮮豔了一點。忐忑吃下一口,酸酸甜甜的味道,才知道:「啊!是草莓。」
【百元風味鈔】一期一會:皇家胭脂玫瑰凍
大學同學喜愛玫瑰,我去逛他那小小一隅的玫瑰花園,邊聊著玫瑰的施肥和蟲害,朋友說冬天是溫帶玫瑰花開最豐美的季節,是以送我一朵「皇家胭脂」──食用玫瑰品種,馥郁蜜香深處,還帶著一股茶香的雍容,艷極。
【飲食身世錄】減料也能加價
某天與友人相約在一家精緻的高級餐廳用餐,看得出店家花很多心思在食材上,主廚資歷也厲害,不過同桌的朋友吃完後說了一句話:「我們順路去吃根豬血糕再回家吧。」深得我心。有時花了很多錢,卻只吃了一場寂寞。
那是一家普通的豬血糕攤,就是跟中央工廠批貨,加熱後沾滿花生粉跟香菜,過手販售那種,沒什麼技術難度,平時我不屑一顧,不過在那刻,豬血糕缺點所帶出的真實感,讓我得以重新落入人間。
【異鄉人英式餐桌】炸魚薯條
說到英國食物,最具代表性的大概是炸魚薯條。剛搬來英國時,原本以為炸魚薯條是屬於那種只有觀光客才會吃的「觀光性國菜」,實則不然。午休時間在學校附近閒晃,見到不少西裝筆挺的上班族,人手一支捲成甜筒狀的巨大紙包,塞滿形狀不規則的薯條與一大片金黃酥脆的炸魚,迷人的油香味遠遠就聞得到。見他們坐在陽光下,用手或小木叉慢條斯理、津津有味地享受片刻安寧,我在旁看了都覺得饞。
【菜市人生場】生面孔搭訕術——高雄博愛市場
從小讓阿嬤帶大的朋友,讀的是阿嬤家附近的十全國小,街坊都走遍,就是沒來過學校後門的博愛市場。這天我們踏進市場,沿途收獲不少張錯愕的臉,明明是在地長大的朋友,卻不斷被問:「妳是哪裡人?」
市場被相連的透天厝包圍,外牆有「博愛市場」四大字,標誌了兩方共生的歷史。在市場的極盛年代,許多人買房就是為了攤位所有權,一樓靠馬路邊為日常出入口,另一頭面對市場做生意。
【菊島喫風土】最有回家實感的澎湖年味
北辰市場,是澎湖遊子的美食寶庫,更是我魂牽夢縈、最有過年感覺的「家鄉味」。
每次年前回家,母親七早八早就會把我從被窩中挖起來,先到碼頭採買魚貨,再到北辰市場當提菜小妹。忙活了一天,就是為了備上一桌菜餚,除夕夜讓全家大快朵頤。雖然又睏又累,貪吃的我總是甘之如飴。
【神明好農情】新年新希望,難不倒達摩
迎接舊曆新年,思索著寫個開運文章應景,想起日本逢年過節常出現的達摩不倒翁。念頭一來,開啟了達摩「雷達」,我在住家附近商店、友人剛入厝的新房,陸續偵測到了達摩身影,原來達摩與我們很親近,這個小發現讓我頗驚喜。
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飄洋過海到了日本,形象變得很Q,而且還成了圓夢大使。日本人認為圓滾滾的達摩不倒翁,倒了立刻站起來,不為困境打倒很勵志,向祂許願一定能實現。
【四方茶話】初識永大茶葉
初次拜訪宜蘭的「永大茶業」,沿途都是水田,與整排綿延的落羽松。
還沒下車,茶主人美慧姊與茶農張大哥已從店裡出來招呼。當天張大哥正在焙茶,美慧姊則已俐落燒水奉茶。我們品著溫暖細膩的茶湯,話題聊到美慧姊在社區大學開設「茶日子,享生活」課程。
說起開課的初心,美慧姊認為,喝茶的源頭本來就是要解渴,不論是自己在家喝或是用大桶茶喝,儀式感太多會很怪;本來就沒有的習慣,卻因為現在喝茶風氣講究精緻,讓喝茶這件事追求得越來越細。
【山路食藝】風美溪畔的一小片自由
登山也許追求的是自由。
意思是說,靠著經驗和技術的升級,你可以追求更多不同走法,或在日子允許的時候,自己默默走進山裡,慢條斯理地煮一餐,靜靜地度過一晚就好。
算一算,我去苗栗南庄的小百岳加里山居然六次了。這座山一直以來都很熱門,討厭人潮的我,本來覺得自己不會喜歡,誰知道下山以後總還想著那一大片筆直稠密的柳杉林,想著那些穿過樹林的光,真的慶幸它離我夠近,騎機車兩個小時就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