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39 頁
【餐桌上的產地】一顆很野的瓜,卻溫柔得很人性
青農姚偉文在番路大湖種植佛手瓜與龍鬚菜,務農近十年的他,領著我們巡視颱風過後的瓜棚情況,幽默介紹:「佛手瓜是一顆很野的瓜。」彷彿引薦家裡某個叛逆成員。他說的野,指的是野性。「瓜隨便掉到地上,就能發芽長出新株;要是花心思特別挖洞,把它整顆埋進土裡,反而會爛掉。」市場那顆神神祕祕的佛手瓜,形象頓時鮮明、立體。
【食趣聞】龍鬚菜到底是什麼菜?
龍鬚菜是佛手瓜的嫩莖、葉。佛手瓜又稱為「隼人瓜」,龍鬚菜的正式名稱為「隼人瓜苗」。若鬚偏直代表較鮮嫩,過捲則口感較老。新鮮時呈翠綠色,若偏枯黃或微咖啡色,可能已擺放一段時間。葉芽相對偏大,手感細嫩為佳。觀察莖底部是否水分充足,鮮嫩之根莖易折斷。
【植物系.食旅日誌】馬祖,似水年華
坐在山上,看海。
【菊島喫風土.島民觀察】秋── 醬油、糖與臭肉魚乾
在澎湖,有一種被稱為「臭肉鰮」的小魚,牠被叫作這名字並不是因為嘗起來腥臭,而是不易保存。打撈上岸三、四個小時便開始腐壞腥臭而得名。因為這樣的特性,早期漁民出海將臭肉鰮打撈上岸後,會先鹽漬,再透過岸邊的魚灶,升火用海水將魚燙熟,接著將魚運至晒魚場晒乾,以利保存,最後才進入市場販售。
【菜市人生場】咖啡因下的魚市場 高雄前鎮魚市
為了迎接隔天清晨三點的前鎮漁港行,我早早吃完晚餐,以一支焙茶冰淇淋當點心作結,趕在晚上十點鐘前爬上床就寢。
【隱味食肆】充滿蘇澳味的魚罐頭
你對魚罐頭的記憶是什麼?遇上颱風夜停電,我最常是煮碗熱騰騰泡麵,配魚罐頭裹腹,那滋味讓我變得不那麼討厭颱風了。你最喜歡吃什麼口味的魚罐頭?我最喜歡紅燒鰻。
【神明好農情】臺版美肌大神── 懸壺抗疫的痘公、痘婆
到京都小旅行時,每天只做一事,就是步行逛佛寺神社。一日傍晚,走進祇園八坂神社,華燈初上,美御前社站著三位盛裝的和服女孩,專注地參拜許久。
【織物記憶】雨後土香,與碎米莎草
在水田、蔬菜田或果園,經常能看到占據整個土地的雜草,儼然就是農田裡的優勢物種。這時候難免自我懷疑,到底我是種農作物還是在養草?拔也拔不完,除也除不盡。每當下過雨,一株株像是雨後春筍般冒出芽來的雜草,乍看下一整片青翠如草原,竟然還有點好看!只是苦了接下來除草的工人,時常要用鏟子連根拔起,收集傾倒到馬路上,趁著好天氣將雜草曝晒乾燥後,才能徹底清除頑強的雜草。
【水裡的回音】尋找裸身鰕虎的方法
你說你想看裸身鰕虎(Schismatogobius)?簡單,你聽我說,你跟我做,讓我教你尋找裸身鰕虎的方法。
【文明野味】螢火蟲與飛天蜘蛛
事後想起來,幾乎所有運用螢火蟲作為重要意象的故事皆與死亡有關。如果看過暗夜螢火蟲飛行的樣子,大概也不難理解,即便看到的是盛大群聚的漫遊螢火蟲,那畫面總是清冷寂靜,瀰漫著脆弱、孤寂的感觸。發光尋偶,相遇交配之後,彷彿盡了生命的任務,螢火蟲很快迎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