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以多元眼光看待養鴨事業的楊政勳。

【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聽過逃冬(tô-tang)嗎?」雲林斗六「金池牧場」負責人楊政勳憶起童年,五十六年次的他描述隨父執輩趕鴨的場景,「把大概一、兩千隻左右的鴨子,趕上剛收割完的水稻田,藉著掉在田裡的稻穀餵牠們,也協助農田去除害蟲。」他笑說鴨子們都很聰明,放出去一次,第二天就知道路了。生動言談中,屬於臺灣養鴨的沿路風景,彷彿就在我們眼前歷歷展開。

英姿勃發的進興番鴨。

【番鴨新品】進擊的白羽——進興番鴨

雲林「元進莊」以養殖白羽紅面番鴨著稱,所養鴨隻供應脈絡廣闊。甫問世的「進興番鴨」,外觀上和既有番鴨並無二致,但在生長速度和體重方面則有飛越性提昇。易言之,進興番鴨是元進莊白羽紅面番鴨家族中,一支最頂級的延伸品系。

李清亮與太太正在進行生薑的揀選與分級。

【餐桌上的產地】一甲子的山海歲月 銅礦山的大薑軍

臺東「清亮生態農場」的薑農李清亮,他的前半段人生可謂早期臺灣「作穡人(tsoh-sit-lâng)」的縮影,年輕時除了務農,還兼跑各種工程賺錢,全年一刻不得閒。他的兒子李奇軍開玩笑說:「人家農夫以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爸是日出而作,日落繼續作。」李清亮因過度勞累,導致身體出現狀況,調養身體之餘,在朋友引薦下開始接觸有機食材,進而讓他決定踏上有機農耕之路。

手把青秧,插滿田畦;有田有米,是我佳玲。

【餐桌上的產地】酒肉穿腸過,農婦向前衝 吳佳玲與她的米酒孟婆湯

宜蘭小農中,吳佳玲未必是最懂酒的一位,但她賣米酒的花招百出,確實很少有人超越。自稱諧星農婦的她,擺攤時會熱情招呼客人:「你應該有煮飯吧?」但現代人很少開伙,她就會改問:「那你會喝酒吧?」若客人沒喝酒,她還是鍥而不捨:「沒關係!要不要用酒來作菜?」在她使出渾身解數、說學逗唱一番後,有時候客人沒買米,卻帶了一支酒回家。

老牌油廠販售各式各樣的油品,其中以麻油最為著名。

【餐桌上的產地】林默娘是咱頭家 北港元福麻油廠

元福麻油是北港歷史悠久的製油老店,位於朝天宮最熱鬧的廟口,面對媽祖金身前香煙裊裊的香爐,店頭仍保留早期風格,連炒芝麻的鍋鏟都是從清朝留下來的。現任掌櫃是五十三歲的陳威任,他理短平頭,眉頭深鎖、一臉厭世,完全不走熱情服務路線,開口都會先嘆氣,然後操著臺灣國語說:「我講一句坦白的啦!」濃濃江湖味,只差墨鏡和一條金項鍊,就能喊他一聲:「大欸(tuā-ê)!」

《鄉間小路》2023年12月號 微醺佐食

告別一天的時候,你有屬於自己的儀式嗎?沉沉夜色的回家路上,彎進便利商店買兩瓶啤酒、幾份微波小菜,隔絕世事紛擾的屋中,一人或與伴侶靜靜小喝小食,安放自己。或,與家人豐盛晚餐後,懶洋洋聚於電視前,淺酌一杯珍藏陳釀,家的溫暖緩緩蔓延。對可以飲酒的人來說,或熱鬧,或平靜,微醺佐食的魔幻時光,彷彿開窗眺望遠方風景,得以自井井有條的日常生活短暫脫走,柔柔軟軟放鬆享受自在、簡單的快樂。

【微醺指南】晩酌風格 好食主義

選一間有溫度的餐酒館,沉醉一晚鬆弛的酒食吃喝。以美好味覺體驗結束今天的煩擾或匆忙,最是幸福。《鄉間小路》編輯部邀請Pan House Wine & Bistro主理人潘存懿,布一桌「微醺佐食」的地味餐桌,歡迎大家入座享受。Let’s call it a day. 溫柔善待自己,好好休息,明日生活繼續。

【鄉間食堂】搖滾派飲酒海口味:「拍謝少年」張維尼

採訪這天,團隊提早抵達維尼推薦的「Yoi 酔」酒館。等候之際,隱約看見坐在店內吧檯前的客人不時對門口張望,不久,客人打開門對我們靦腆地說:「嗨,請進。」原來是剛從東京表演回來的「拍謝少年」吉他手維尼。我們這才驚慌相認,彼此招呼。進店後,維尼主動引介站在吧檯裡的老闆:「這是我的好朋友,小賀。我們認識很多年了,但這裡才開三年多吧,有時間就會過來這邊。」小賀安靜點頭示意。

【鄉間食堂】輕鬆點,自在喝:落腳臺灣漁村海邊的格瓦拉

「阿榮」余嘉榮回到高雄梓官開店前,先後在臺中、臺南做了幾年社工,也曾跟朋友共同創辦尋覓社區風土的工作室。後來他因家人生病返鄉,和在地居民混熟還一起熱血籌辦「蚵寮漁村小搖滾」,但持續經營社區相關工作的他,老是不在家,「村裡大哥唸我『怎麼老是在外面?』,剛好他買下這棟房子,叫我不要跑來跑去,在地方找事情做;不然就開個店烤蚵仔,一盤一百塊給客人配酒。」

【餐桌上的產地】乘著稻浪航向吟釀之海

「你看這支酒,那時候農友要上架真的很不順利,啊還有這支啦,討論好久,後來好不容易做出來了,結果他們沒搞清楚法規,吞了一張罰單⋯⋯」中福酒廠創辦人馬何增細數架上的小農品牌,眼神充滿愛憐,他記得每支酒背後,是哪個農夫的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