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裡的回音】水裡的回音

苦花食藻,以及其體表的反光。

文字/攝影 胡冠中

關於臺灣鏟頜魚(Onychostoma barbatulum), 你可以這樣描述:初級性淡水魚,其形態「體延長,側扁,背緣及腹緣平直。頭部扁而小」。分布極廣,絕大部分溪流的中上游皆可發現,是臺灣廣受歡迎的淡水釣遊魚種(Game fish)之一。

其又名「苦花」,三十公分長則名為「尺花」。清華大學許馨珉的研究表示,該魚理論上全長可達五十點九公分;李嘉亮的著作則指出,閩南語之「苦花」應做「苦偎」讀,其「偎」字源自魚群進食時摩肩擦踵的姿態。臺灣鏟頜魚以藻類為主食,下頜具備發達的角質結構,進食時會以下頜撞擊岩石,刮下附生的藻類食用, 這或許就是其中文俗名「鏟頜」二字,以及其英文俗名「Taiwan Shoveljaw Carp」的來源。

或你也可以這樣描述:不,你搞錯了,雖然嘴巴很像,但我說的鯝魚不是李永平《大河盡頭》裡面的扁圓吻鯝(Distoechodon compressus),而是林楷倫〈溪底無光〉裡的苦花。那黯淡的故事,沉淪於賭博與電魚的主角,和作品中作為意象的魚名。

如果到了溪邊,主角發現自己把電棍放在家了,那〈溪底無光〉這篇小說會如何發展呢?也許,主角會急忙趕路回家,或者,由於路途太長,索性放棄,就蹲在溪畔抽一根菸,見到一條苦花在他面前啃藻,側身翻騰時溪底有光,體側芒似鐵,主角因此想起苦花也被稱作「溪裡的螢火蟲」。

如果主角戴上先前叉魚的面鏡進入水中,便可以看到苦花以讓人忍俊不住的氣勢撞上石頭。其實不需要面鏡,閉上眼睛,在溪水潺潺流動間,可以聽到敲擊木魚般的咚咚聲,這個聲音使他想起前妻在家試穿高跟鞋的笨拙模樣,當苦花各自食藻,銀鱗群起閃耀,溪底的聲景便會充斥著忽大忽小的鈍響,咚,咚,咚,彷彿隧道中遠去的腳步聲,及其朦朧的回音。

這兩種方法都是一扇門,各自具備不同的質地、溫度和氣味,通往不同的所在。我如是相信,並且記得, 某年的秋天,有一扇門在我面前打開。

大三的十月,我在臉書上看到一個活動,是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舉辦的「溪流日」,活動頁面上放了些照片和他們的倡議,邀請參加者到福隆的遠望坑溪走走,踩溪水,看溪魚。

我其實忘了我參加活動的原因,只記得當天我從頭城上車,抵達礁溪時,才驚覺火車坐反了。眼看時間將近,奔向一臺計程車,請司機載我去貢寮。對方看我一眼,說要不少錢喔,那眼神像是在說你有病吧?直到抵達集合地點時,活動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我看著眼前的溪水,跟自己說以後再也不要參加這種活動了。

苦花的食痕。

PROFILE 胡冠中
東華大學華文系畢業,得過兩個文學獎,淡水魚愛好者,只寫魚,淡水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