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七星潭的煙仔罾

漁獲上船,東昌又是豐收的一日。

文字/何立翔 攝影/吳尚鴻

大山貓銜回破百公斤的丁挽和兩大箱漁獲, 一旁暫歇。殺魚室、小型冷凍庫具體而微,處理區的師傅們快速分類、顧客們各自看準出手,挑好魚就到一旁結帳。「這尾石喬仔,不是土魠啦。」黝黑膚色的黃建衛是東昌定置漁場現任主理人,身高超過一百八,若不搭配襯衫西褲,還真像個勇健的海腳仔。他一面幫客人秤魚、猛戳計算機寫收據,一面有條不紊應付我滔滔的問題。

天欲光。海面逐漸晃近的青色燈火, 是從遠方定置網處收完漁獲、正返航的昌泰號。大山貓引擎轟隆隆,叼著膠筏從基地一路悍駛至水湄。筏落,四名壯丁齊力迅推入海。膠筏航向昌泰號,準備接駁、帶回今晨第一批漁獲。

大山貓(鏟車)叼著膠筏至岸邊。

熟稔海洋生態、對魚種瞭若指掌,黃建衛今年卅多歲,大學主修生科系。畢業後從父執輩手中接下東昌定置漁場營運。凌晨三、四點開始一天工作,除夏秋颱風季的兩個月,全年無休;遇上洄游期漁獲爆量,船一天內在網、岸之間來回就得好幾趟,直到天黑。不辛苦嗎?「習慣啦。不然放著不管嗎?」也會遇到起網後一尾都沒有的情況,著實看海吃穿。「那就休息啊, 補破網。兩組網輪換。」黃建衛侃侃而談。

黃建衛妙喻日治時期引進臺灣的定置漁網,就像海中的裝置藝術,藻類、藤壺或微生物形成微型生態,吸引隨黑潮、洋流經過的魚群。垣網攔阻去向,使魚游入運動網內,再順勢進到最裡頭留魚用的箱網。箱網約只占整組四分之一。網目由大而小,從五十至五公分,只留大魚而讓小魚自由進出,「網開一面」的風格,是對生態資源較為友善的捕撈方式。

漁場每日漁獲、產量皆不同,頗有尋寶之樂。

黃建衛說,民國八、九十年是花蓮煙仔罾最輝煌的時期,全花蓮約有二十幾家、超過百組漁網。和過往相比,如今以七星潭為例,目前是三家、七組網維持運作,不可同日而語。

如何永續經營?「先強化既有特色, 推廣盡可能選吃在地、著時(tio̍h-sî)的魚。定置漁法是相對節能、永續的方式。」 東昌也藉產地直送,與「定置漁場三代目」等在地餐廳合作,供大眾及時享用海鮮美味。更與地方創生夥伴「洄遊吧FISH BAR」攜手,以網路、實際體驗等推廣海洋、食魚教育。多方突圍,年輕的黃建衛仍不斷思考。

煙仔罾

由於黑潮的緣故,煙仔(鰹魚)系列是東海岸定置漁場最常見的漁獲,故成為定置漁網的代稱。罾,音ㄗㄥ,名詞指網,動詞指以網捕魚。

黃建衛侃侃而談定置漁場的今昔。
東昌定置漁場基地環境整潔,藍天烈日,令人感覺彷彿身處南歐。

【農業部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