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東北角 光榮時刻

「光榮定置漁場」的基地,就設置在石城港內。破曉的晨曦隱約在兩者之間折反繞射,悄悄灑落海面。颱風尚遠,海象無礙……頭城在地小說家連明偉在〈大海的贈予〉寫道:「東北季風南下,一波一波鋒面來襲,肥美剽悍的魚群就要來了。」當孟冬的東北季風開始壓迫潮水,石城漁港每年的「光榮時刻」,就此展開。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七星潭的煙仔罾

大山貓銜回破百公斤的丁挽和兩大箱漁獲, 一旁暫歇。殺魚室、小型冷凍庫具體而微,處理區的師傅們快速分類、顧客們各自看準出手,挑好魚就到一旁結帳。「這尾石喬仔,不是土魠啦。」黝黑膚色的黃建衛是東昌定置漁場現任主理人,身高超過一百八,若不搭配襯衫西褲,還真像個勇健的海腳仔。他一面幫客人秤魚、猛戳計算機寫收據,一面有條不紊應付我滔滔的問題。

兩名漁民一前一後地扛著豐收的蝦皮,正準備前往魚寮。(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阮義忠攝影)
封面故事
馬祖蝦皮風雲錄,消失的蝦滋味

走入年貨大街的南北貨攤、傳統漁港或市場,在玲瑯滿目的滿滿乾貨中,總能見到表皮薄透、呈淡黃色、綴有兩個黑亮小眼的小毛蝦。沒有飽滿的蝦肉,存在感有些稀薄,這種毛蝦被稱為「蝦皮」。現在市面上看得到的臺灣蝦皮大多來自澎湖或屏東東港,不過你可知道,就在幾十年前,位於臺灣西北方的馬祖列嶼,才是輸出這群小蝦的大本營。鼎盛時期的馬祖曾有年產百萬公斤的亮眼成績,成功打入日本、香港市場,是1950、60年代臺灣的蝦皮重要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