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44 頁
【菊島喫風土】冬──挽紫菜賺加菜金
東北季風呼嘯,小島上的農作物依著硓[石古]石牆,抵抗鹹水煙扎根生長,在這樣深秋轉入寒冬的蕭條時節裡,與一般農作物相反,紫菜正牢牢抓著海岸玄武岩面,在強風巨浪及寒流的滋養下快速長至黑絨絨一片,愈冷愈是茂盛,也衍生出澎湖獨有的「黑金」經濟。
【神明好農情】走進布農族部落賞鳥,聽神話
在布農族神話中,有一種叫Haipis的聖鳥,現代稱為紅嘴黑鵯,一身烏漆墨黑,頂著龐克髮型,有雙紅色鳥仔腳及紅色鳥喙,聲音帶著孩子氣,有時喵喵叫,有時像在說「小氣鬼、小氣鬼」。布農族代代相傳,紅嘴黑鵯在很久很久以前拯救了全族人,聽起來就像「漫威英雄」一樣神。
【織物記憶】姑爺的貴黍掃把
臺南最廣為人知的是貴黍掃把。以區域來說,北有新營區姑爺社區,南有西港區永樂社區,早期外銷日本為主要市場,日本將貴黍稱作「箒蜀黍」。社區家家戶戶幾乎都懂得綁貴黍掃把,甚至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來源。隨著日本將訂單轉移至東南亞,貴黍掃把產量逐年降低,至今只剩一、兩位長輩,還保有綁掃把的技藝。
【水裡的回音】那些無法描述的……
就是這樣,玩「英雄聯盟」的時候我跟朋友說,這期雜誌的內容我在成功嶺服役就想好了,主角是鬚鰻鰕虎(Taenioides cirratus),主題是「美的傷害性」。結構都想好了,寫來不成問題。問題在於我沒有鬚鰻的照片,所以你明天要不要和我去抓鬚鰻?他說好。
隔天來到前輩給的點位,拿起圓鍬,開始挖洞。
【文明野味】出走同好會
今年讀了一本傑出的韓國圖文書《淡季專家》,形式與題材新異,讀完會想把作者其他作品都找出來讀一輪(可惜目前臺灣僅翻譯出版了這本)。《淡季專家》的臺灣書名副標題是「從地獄朝鮮出走里斯本的那一年」,主角自稱為「不認同主義創始人」,是一位希望把自己「格式化」、離群索居到異鄉重啟新生的人。當這個世界熱衷於解釋「運轉的原理」時,這本書試圖介紹那些從來不能、不願進入運轉軌道,或者被拋出軌道的一切。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越南河粉
爸媽算是很願意在食物上嚐鮮的人,小時候被帶去各處吃飯,異國料理也嘗試不少。有一陣子我爸很喜歡吃越南河粉,幾乎每個禮拜都領著全家去家附近的越南小吃店吃上一碗。稍微長大一些,又被領著去吃一些新挖掘的越南河粉店。當時河粉的味道我其實也已經不記得,只記得全家一起說要吃Phở 的那種心情:離家不太遠,可以一起散步過去,很輕鬆的外食,雖然有時候我們抱怨又要吃Phở,但都還是坦然接受。
《鄉間小路》2023年10月號 日嚐醱酵
秋收冬藏的時刻,正是醱酵食季。
醱酵,或稱發酵,簡義指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數千年前,對微生物還一無所知,人類已開始釀酒。隨著知識、科技的逐漸改變,為了保存食物、為了延長賞味時限,順應在地環境,我們藉醱酵技術廣泛製造出各式迷人食品,如酒、醬油、豆腐乳、泡菜……
有什麼特殊醱酵食品,是你曾經日日必嚐,或如今朝思暮想的家鄉味?
【食材指南】辣豆瓣醬
豆瓣醬如何成為岡山名產,劉宇邦侃侃而談:「我的祖父是空軍士官,原籍四川,後來隨著政府來到臺灣,一九五〇年落腳岡山,安插在空軍通信學校。後來,祖父虔誠修道,但當時軍中不怎麼允許這類信仰,屢勸不聽就把他開除了。不是空軍自然不能住眷村,只好另謀生計,開始製作豆瓣醬,上街叫賣。」
【食材指南】醬油
「臺灣西螺醬油很有名,但原先指的是醬油膏。醬油加入糯米後,做成膏狀,就是醬油膏。西螺算是得天獨厚,一年有兩百多天都享有充足的日照,極佳的醱酵環境,再加上水質含鐵量低,造就了豆製品、醬油類的先天優勢。」鍾政衛說。夏令時間因為日照足、溫度高,靜置醱酵大約需要一百二十天,冬天日照不足、溫度低,所以需要到一百八十天。西螺的「瑞春醬油」至今傳承到四代,首代為鍾琴,日治時期於虎尾醬油株式會社學習釀造技術,而後一九二一年,鍾琴在西螺新街創辦瑞春醬油。
【餐桌上的產地】恁樣鹹醢味
鹹醢是醃漬類醱酵食品,源於客家人的儉省精神,要把用物、食品的利用發揮到最極致。李仁富說:「以前的人生活條件不好,也沒有冰箱,大多會用醃漬去保存與延長食材使用期,我們海客也是,大的魚可以晒成魚乾,小的丁香魚當然也不能浪費,醃起來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