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穿梭部落巷弄 看見背山面海小村落

從臺東開車經南迴公路往屏東方向行駛,多數人的目光大多望向左方的蔚藍太平洋,隨後直上金崙大橋,錯過位於橋下的金崙村。然而,這個坐落在山海間的小村,蘊藏著山海環境交疊出的多元人文風貌。透過「比努禮曼工作室」的博睿齊與妹妹博睿臻,訴說大武窟部落百年的物換星移,與部落尋回文化根源的集體決心。靠山面海的環境,孕育族人上山採集野菜與下海撈魚苗的久遠傳統,就地取材就能嘗出大自然的豐饒與奧妙。

返鄉築夢 用新視角旅讀山城

世代青年返鄉浪潮方興未艾,重塑家鄉風貌不再只以農業專有,也能從青創入手,「湖籽手作實驗室」主理人陳世翊以農廢品復興苗栗傳統的手抄紙文化,「懂栗嗨」創辦人陳建成以水圳踏查等模式,用設計與文化巡禮為線,串織起最在地的旅讀苗栗之行。

走出百年府城的常民風土地貌

從臺南小西門遺址走向河樂廣場,短短一公里,是府城繁華年代的時空膠囊。這片臺江內海淤退的海埔新生地,有過依傍港口的生猛魚市、香蕉青果的運銷樞紐,與宛如不夜城的戲院商圈。被臺南人稱做「大菜市」的西市場,是日治時期南臺灣最大的現代化市場,附近曾經的臺南運河船埠被填平,現在是有露天水景的「河樂廣場」,而運河畔的魚市場,整建後將招商做旅館。臺南百年布莊「錦源興」的第四代經營者楊子興一路漫步著,即便熱鬧不再,大海與土地的滋味,仍在餐桌上的漁產、果物,以及日常中的文創設計裡豐饒,在常民生活裡,就能一窺歷史的滄海桑田。

重回島嶼之南 留在枋寮好好摸魚

走出枋寮車站,漁港的海味迎風而至,這裡是屏東平原與恆春半島的交界,臺鐵南迴線的起點。站內掛著詩人余光中於1960年代創作的〈車過枋寮〉,盛讚枋寮廣闊的田野、甜美的瓜果與豐饒的物產。產業流轉30年,現在近海捕撈與農業耕作減少,地勢平坦的沿海地區轉以養殖漁業為大宗,當年受牧神眷顧的原野漸漸被魚塭、水車取代。

用綿繩串起的大蛤飯,又被我們暱稱為「貝殼粽」。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清明時節的大蛤飯

除了過年可以領紅包之外,我最期待的節日就是清明連假。不只有兒童節的活動,還有在這個時節才難得能吃到的「大蛤飯」。大蛤實為淺蜊,盛產於澎湖潮間帶,棲息在柔軟的黑沙泥地中,外觀呈長橢圓狀,殼上有明顯的紋路(成長紋),最大可以長到六至八公分,因此被稱作大蛤。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澎湖菜瓜,雜唸聲中的思念

菜瓜,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絲瓜,但澎湖絲瓜跟臺灣本島肥肥胖胖的絲瓜長得特別不一樣:澎湖絲瓜長著下寬上窄的長條椎形、深綠色外觀,表皮還有十條溝槽與粗厚的外皮。俗諺「澎湖菜瓜──十捻」,十捻音同臺語雜唸(tsáp-liām),除了形容澎湖絲瓜有稜有角的特殊外觀外,更雙關了被嘮叨後的不耐煩感。

愛文、金煌芒果。

一場香甜的芒果馬拉松,在南化起跑

自臺南台20線進入南179關山產業道路,兩側喬灌木林被大雨洗得綠意清透,沿路幾乎無車,途經南化水庫,綠水半滿,旱象似有歇緩。繼續往北彎繞爬升,果樹漸漸進入視野,又以芒果園占比最多,而張玥騰的芒果園就在後堀溪畔一處緩坡的制高點。

大樹下的剉冰攤是許多人童年的甜蜜回憶。

追尋剉冰的旅程

燠熱的三伏天裡,最大樂事莫過於來一碗透心涼的剉冰,當冰晶伴著黑糖蜜或水果丁在舌尖上融化,暑氣也跟著一溜煙驅散。而在大口飲冰的同時,你是否好奇過:臺灣人是從何時開始吃冰的呢?以前人吃的剉冰,和現在一樣嗎?小小一碗冰裡,藏著大大的奧妙,現在就讓我們帶你走進時空隧道,回到百年前剉冰與臺灣人相遇的那一刻……

大果藤榕

跟著榕果小蜂走,發現藤蔓上的野生陽光

悠哉路過佛山路口,「佛系等公車」的公車站牌早已被名為大果藤榕的藤蔓狂妄霸占,順時鐘向上攀爬纏繞,隨意拐彎肆意生長。轉個彎,我們和大果藤榕果實相撞在巷口;右轉,樹幹旁有一欉,左轉,平房紅磚矮圍牆上還有好幾欉,將屏東滿州的明豔熾熱結成橙黃纍纍果實。

雜冰、水果冰

炎夏那碗涼冰,是最素樸的心意

來到苗栗頭份市區的這日飄著細雨,天氣滯悶難耐,皮膚上像是黏了一層濕答答的惱人薄膜。還未走近目的地,先鑽進耳裡的是「嘎達嘎達」的馬達聲響,只見一大塊冰磚在老式刨冰機的運作下飄落一片片宛如雪花的顆粒,雪白冰晶逐漸堆成小山,光看就感受到一股拂面的清涼。抬頭一瞥,寶藍色的招牌映入眼簾──果然,建成冰菓室到了。站在刨冰機前、身著無袖花布罩衫的老闆娘未語先笑:「來了啊,等我一下,先刨碗雜冰給你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