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880 文章
荷包蛋醬油是美味的白飯殺手。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最簡單的白飯最難得

小時候明明每天吃飯,但對碗裡的米飯一點都不上心。直到某次節食減肥多日,吃了一盒排骨便當,或許是太久沒吃,才終於認識到米飯的好味道。米飯立體又軟Q的口感,可以用筷子夾起來的剛好黏度,再搭配排骨完美平衡的鹹度,那一瞬間我從不識食物滋味、吃飯時如坐針氈只想快點下桌去玩的屁孩,變成愛上食物、每天只期待吃飯的大人。

《菇的呼風喚雨史》(圖片提供/積木文化,顧曉哲著)、《異獸魔都》(圖片提供/長鴻出版社)

【文明野味】蘑菇與魔法

「洗舊」與「抓破」是牛仔褲產業很重要的技術,我不時在網上看到牛仔褲廣告,某些潮牌時尚講究產品破爛的程度,有些牛仔褲看起來彷彿曾慘遭怪獸攻擊,或在坎坷路面上拖行萬里(無誇飾)。有時候你不禁思考,為什麼日子過得比遠古時期舒適的現代人,如此講究歷經風霜的氣質。

一邊觀察浮標一邊放空,正是釣蝦的樂趣。

資深釣客上場,帶你一窺釣蝦場的歷史與祕辛

暮色四合,華燈初上,城市角落裡一盞七彩霓虹燈招牌「啪」地一聲點亮,白晃晃的日光燈管閃爍,鐵皮屋內逐漸傳出笑語、人音,以及不間斷的流水聲……。今晚,我們邀請你一同走進這間坐落在臺北城東邊的汐止「歡囍釣蝦場」,在這兒,釣齡十餘載的資深釣客吳亮衡已在等待,準備和我們分享釣蝦場的這些年、那些事。

櫻花鉤吻鮭生境照。

【水裡的回音】朝蒙大拿前進

2022年,我受邀去參加一個以環境書寫為主題的文學營,其中能力遠強於我的講者大有人在,但文本分析的重擔卻落到我頭上。一番考量後,我選擇了大衛.奎曼的〈鱒魚〉和另一篇小說,那是少數我覺得有能力講的作品。

番石佛藥師如來,日前回歸北投普濟寺。

【神明好農情】如願歸來

在春暖花開的4月1日,北投普濟寺辦喜事,分離數十年的88番石佛藥師如來歸來了。1925年在臺灣的日本人模仿四國遍路[註],於臺北市內複製了一條以石佛串連的朝聖路線,稱「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在日本四國遍路原型參拜的是88所寺院,而在臺北遍路參拜的則是一尊尊石佛,共有88尊,石佛各有編號,從1番到88番,以及代表的四國88所寺院名稱。

玫瑰蝦是品種純化後的第一代紅蝦,身上帶有原生米蝦的斑點。

會動的珠寶,水族中的神奇寶貝

來到屏東縣竹田鄉一個幽靜的小村莊內,「拉瑪國際」創辦人王業豪帶著我們走進他的「蝦基地」,這裡由一座座宛如露天風呂的水泥池排列而成,路的盡頭還有專為水晶蝦打造的溫室,是為養殖觀賞蝦而生的專業場域。在臺灣,水族玩家或多或少都有聽過「拉瑪國際」,他們以特殊色系的彩色米蝦聞名,每隻蝦都帶有美麗的斑紋,王業豪表示,之所以能提供這麼多繽紛的米蝦出口,全仰賴父親王國中的功勞。

剛捕撈回港的櫻花蝦。

現流仔上鮮,大溪漁港滿蝦而歸

臺灣是一處四面環海的島國,豐富的海洋資源與臨海大大小小的漁村、漁港,為這座美麗的福爾摩沙之島帶來鮮美的海味。近幾年因過度捕撈,全球海洋枯竭警訊頻起,年輕一代的漁夫們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其中包括龜山島移民遷村第一代的黃建圖、黃士洋兩兄弟。他們的成長經歷與大溪漁港及龜山島漁蝦產業息息相關,為了保存這份珍貴獨有的文化記憶,他們一個選擇從地方創生出發,一個回鄉接手船長職務,用不同切角連結自身與海的牽絆。

將黃麻整齊捲成一捆捆。

【織物記憶】阿公阿嬤年代的高級衛生紙

自從復育黃麻後,經常聽長輩聊起在早年農耕時代,因生活困苦、物資匱乏,人們發展出很多難以想像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當提起關於黃麻的過往,他們各個像是話劇演員般越說越精彩,往事彷彿昨日之事般清晰。成長過程中艱辛刻苦的生活經歷,都成了現今回味再三的美好時光。

狗母魚丸海菜湯。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深夜的狗母魚丸湯

春寒料峭、乍暖還寒,澎湖的春天偶爾還是會吹起微涼的北風。還記得週末搭晚班飛機回家,頂著寒風鑽進屋裡,正要喊母親一聲時,她早已端著一碗熱騰騰的狗母魚丸海菜湯迎來。母親總是惦記著孩子的喜好,每當知道我要回家後,她便大張旗鼓至市場採買食材,下廚做我愛吃的料理。

水上菜市場外觀。

【菜市人生場】水上有什麼

連假時候,拜訪嘉義朋友,市區已走過一遭,她問:「嘉義妳還想去哪裡?」我反問她:「嘉義妳哪裡還沒去過?」於是我們來到水上鄉──一個平靜的幾乎不會感受到連假氛圍的地方。「水上有什麼?」我問,朋友打開Google Map,「嗯……白人牙膏觀光工廠?」──沒關係,絕望時刻,就到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