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饕客新體驗!生食絲瓜搶鮮嘗

林孟寬

林孟寬

文字/郭正偉 攝影/吳尚鴻

「很多人都說,吃過這顆絲瓜就回不去了。」瓜農林孟寬介紹辛苦育成的水果絲瓜,掩不住滿臉的笑意與自信。他伸手觸摸檢視懸在瓜架的圓胖絲瓜,映照正午日頭,煥發出清澈綠光。這顆難得能生食的水果絲瓜,嘗起來鮮脆輕甜;原本絲瓜特有的厚重瓜味變得若隱若現,甜度堪比水果,是近年蔬果市場裡饕客搶購的嘗鮮食材。

採訪前一日颱風剛過,氣象預測接下來幾日雲林大雨機率偏高。一路戰戰兢兢祈禱好天氣的我們,甫抵達林孟寬的「小紅蕃農場」,夾在雲雨之間的日光即不早不遲輕輕滲出,幸運!跟著林孟寬一起駐足藤、葉攀生的絲瓜棚下,視線向外拉開,才發現整座網室沾染著一層亮晃晃的微光,或大或小的水果絲瓜一顆顆懸垂,場面接近魔幻。

一時之間我莫名不知所措,著迷放空,感受這充滿生命力的瞬間,忘記剛剛問了什麼問題。

林孟寬的水果絲瓜為網室培育。
林孟寬的水果絲瓜為網室培育。

與眾不同的絲瓜新星

臺灣的絲瓜種植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多為圓筒型絲瓜,或短小渾圓的蘋果絲瓜;饕客喜愛的澎湖絲瓜,則為稜線分明的稜角型絲瓜。烹煮後風味各有特色。

絲瓜蘊含豐富的維生素C,與大量維生素B群。不過礙於獨特的濃厚氣味與纖維較粗,一般絲瓜少有生食;無法接受的人,也總敬而遠之。有趣的是,水果絲瓜從氣味、外觀到內裡,都跟一般絲瓜不太一樣。

「水果絲瓜可以生食,是它跟其他絲瓜很不一樣的地方。」林孟寬引我們巡視瓜田,一邊說明:「另外,削皮切塊或拿來煮,都不容易氧化變黑。口感與視覺上都很美味。」

水果絲瓜尺寸約為手掌大小,表皮粗糙,外觀條紋像迷你版小玉西瓜。掛在棚架上放眼望去,彷彿小小熱氣球,十分精巧可愛。瓜肉纖維比一般絲瓜少,新鮮的瓜生吃味道清甜,絲瓜味隱約。口感帶有層次,近表皮處爽脆,越近核心則軟綿。

水果絲瓜生食,搭配不同蘸醬,風味各有迷人之處。
水果絲瓜生食,搭配不同蘸醬,風味各有迷人之處。
絲瓜炒雞蛋混合瓜甜與雞蛋油脂香氣,少許枸杞可進一步提味。
絲瓜炒雞蛋混合瓜甜與雞蛋油脂香氣,少許枸杞可進一步提味。

美味與否直接吃

「說這麼多,我覺得還是直接讓你們吃吃看比較能夠體會。」幾分鐘的車程,林孟寬帶我們從農場回到住屋處,請太太高若蘭為我們準備試吃。我們正客氣推拒,林孟寬親切回應:「是托你們的福,我才有機會吃到老婆的菜。」他笑說平常家裡只有夫妻倆,特地開伙也麻煩,趁此自己一起享用。

削皮後切塊的水果絲瓜,吃起來口感類似脆軟的芭樂,絲瓜氣味輕淺並不明顯,咀嚼後漫出的清淡甜味讓人回味。林孟寬特地準備了幾款醬讓我們蘸試味道。生菜沙拉常備,也是日常最容易取得的胡麻醬,溫潤掩過蔬果或多或少會有的「生味」,引誘出一股想一吃再吃的餘味。酸辣泰式醬,則讓人聯想起涼拌青木瓜或鮮蝦水果沙拉一類的消夏涼菜。

林孟寬的名廚友人特地為水果絲瓜調製了梅子醬。帶點稠厚質地的金黃透明醬汁,以梅子酸甜為主調,加上飽含水分的瓜肉滲出汁水,混合成剛剛好的清甜與香氣,十分開胃。

另一道絲瓜炒雞蛋,則是林家的家常滋味。高若蘭說,雞蛋先下鍋油煎到邊緣「赤赤」,再以鍋鏟攪散,加入青蔥與水果絲瓜翻炒, 煮到出水,適當的鹽調味,即可出鍋。簡單菜譜,卻表現出絲瓜最好的滋味。她的笑意帶點驕傲說:「他(林孟寬)最喜歡用這個湯汁『攪飯』,每次都吃好幾碗。」

清炒的水果絲瓜疊上雞蛋煎過的焦香,因為鹽的提味,讓清新的甜度更加凸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產地直送餐桌不到五分鐘,食材新鮮滿點,我們就這樣毫無客氣或遮掩的清空這道菜。

設定在中、高價位市場的水果絲瓜,總一上架就引起搶購。
設定在中、高價位市場的水果絲瓜,總一上架就引起搶購。

找到特色突圍市場

小紅蕃農場品牌由林孟寬與妻子高若蘭共同打理,水果絲瓜為主要種植作物。Logo與瓜上的綁帶設計,則出自林孟寬女兒的創作。無農藥、具產銷履歷等,是小紅蕃農場主打的特色。加上水果絲瓜獨有的食材特性,成功吸引了一批忠實消費者。

水果絲瓜準備上市前,林孟寬以他曾任職大賣場高階主管多年的經驗,決定主打中、高價位市場,做出品牌區隔。他提到目前臺灣種植水果絲瓜的農友,僅有約三、四位,產量不多。以一分地為例,整個產期三到四個月,大概有約五千公斤的產量。

「那時候跟賣場的採購報品,一直講水果絲瓜多厲害,對方也沒辦法體會。」林孟寬回想初次報品,仍覺得相當特別。「他們決定盲測,所有的採購都一起來,把賣場絲瓜全部生吃比較,最後當然是我們勝出。」提起這段經驗,他笑稱緊張歸緊張,但這類測試自己還是滿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