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何立翔 攝影/陳建豪
風颱天,屏北九如鄉耆老村的鄉間小路旁,遠眺大武山方向,烏雲疊嶂。一人身著亮眼的橘色吊帶工作服,走進那塊三分大的苦瓜田區,宛如布魯克林區準備搶救公主的超級瑪利。他的目光時而越過苦瓜架,時而落在濕軟的泥土上,有時猶在眼前,忽焉又射向遠方;一會從容理蔓,一會順勢撥鬚,間或順藤摘瓜,決定捨棄或保留,判斷只在一念;他找果、梳果的手勢與姿態,近乎反覆鍛鍊過才能習得的舞步,對他而言,均已成為日常的反射。他是陳品睿,一九八四年生的屏東囝仔,七年級農夫,有點田。
苦瓜,果肉具有相較其他瓜果少見而獨特的苦味,雖說有消暑退熱、提神解勞、清心明目之效,但和許多人一樣,我在小時候第一次嘗試後,就不太能接受這味道。這回南下屏東拜訪種植苦瓜的陳品睿後,我對苦瓜改觀了,為什麼?難道只因為他跟我透露了獨門的苦瓜飲品祕方?
陳品睿求學時從理工轉管理,因為喜歡與人接觸,畢業後不僅跨足咖啡、保險、整合行銷、觀光旅遊等領域,還差點成為空服員,何以他甘願一個手剎急拉、駛著他的本田車離開都市返鄉種瓜?一通電話,母親生病了。「不想要等到後悔了才回來。」為了情感連結緊密的母親,他毅然決定回家。
轉去鄉間小路上
儘管屏東炙烈的陽光鍛就了他不畏挑戰的性格,卻也讓他在這段返鄉的過程中,歷經了兩年鬱悶期。白天在田間依循既有的模式工作,除了體力消耗,心裡不免也有點孤單,只能與收音機為友;那段期間,無數個獨自驅車前往潮州釣蝦的夜晚,想到朋友各處他方,二十幾歲的陳品睿忍不住叩問自己內心:「為什麼外面明明有大展身手的機會和環境,而我卻只能坐在這裡釣蝦?」
這一切,母親都看在眼裡。某一天晚上,母親坐在床邊和他聊了很多。陳品睿的爺爺曾有在外地種植蓮霧的經驗,但雙親直至近五十歲時,才正式從木工、營造工作轉為種地務農。也因此,父親和母親在面對農事上的態度相對開放,不存在某些可能基於需要複製過往經驗的觀念堅持,而能夠接受調整,信任自己的孩子。
母親和父親討論後,決定試著將眼前的三分地,轉由他來主導管理,不設限他是否遵循原本的工作方式,雖然眼下的資源和基礎成本依然由雙親提供,惟最終收穫結果的盈虧,須由陳品睿自己承擔。
瓜在黎明破曉時
憑恃過往整合行銷領域的經驗,以及跟隨父親蹲點田間兩年的深入觀察,陳品睿決心放手一搏,大膽改變:「先是管理,其次技術,最後才看成本。」經過評估,他果斷減少原本種類繁多的作物,集中火力,鎖定投入成本、照護難度及採收產能等各方面較為均衡的苦瓜以及小黃瓜。
接著改變工作方式,避開日照最強、體能消耗最劇的時段,只在破曉之後與日落之前的三至四小時,進行採收與田間維護,而不是鎮日耗在田裡打拚,「我主張不戴頭燈工作。」調整方針、制定精確的工作時程,不僅為陳品睿帶來更好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多出來的時間也讓他更有餘裕去精進自己、思考下一步。
三個月後他的苦瓜收成,獲利四十多萬,出乎所有人預料:減少種類、改變流程、縮短工時,效益竟比以往的工作方式更出色!他用這筆獲利,買下生平第一臺屬於自己的相機,還報名了日本旅行團,前往黑部立山,拍攝朝思暮想許久的楓葉。在那趟旅程中, 他專注拍攝楓葉的身影,吸引了同行一名團員的注意,返臺後彼此透過電子郵件分享照片和出遊心得,陳品睿和這位女性友人日漸熟稔,進而交往。
雙方因職業作息的緣故,幾乎只能在週末見面。那時陳品睿在結束一天的農忙後,晚上花一個半小時從屏東驅車前往雲林和她碰面,短暫一小時的約會,一起吃點東西、分享生活,再花一個半小時開車回家。饒是如此,這段期間他努力不懈,持續栽種苦瓜,把自己種成百大傑出農業青年,以及臺大農經所的研究生,用苦瓜完成他的碩士論文。俗語說:種瓜得瓜。陳品睿種苦瓜,不僅得到相機,還得到學位、拓展了視野,最後更娶得美人歸。
金品町的假種皮
他親手剝開一顆熟透的苦瓜,入眼是一顆顆殷紅如蜜漬小番茄的苦瓜籽。「你看這個苦瓜籽,根據屏科大正在執行的研究,它的茄紅素比番茄高。苦瓜的假種皮很甜喔,來,你就直接吃,我的苦瓜無農藥!」
再怎麼說都是苦瓜籽,當真一絲苦味都不會有? 嘗了一口:「真的是甜的!」假種皮通常有漂亮色彩,透薄水嫩,富含各種營養素,有吸引動物來食,傳播種籽的功能。
陳品睿返鄉五年後,母親離世。在COVID-19疫情期間,他逆勢成立了金品町蔬果生產合作社,「金品」二字,借自母親名字之一「金」字,加上自己的「品」字結合而成,除了自許所產作物均為金品,也富含責任與感情。
對母親的思念,持續給予陳品睿力量,最初的三分地田區,如今已拓展至六公頃共二十四個田區,幾乎是全國最大的苦瓜產地,近期也開始種植木瓜。因產量大、品質佳,供貨與價格皆能維持穩定,金品町的苦瓜如今已進入家樂福與全聯兩大通路;且不時與政府合作,協辦各種食農教育活動,將對母親的愛,撒回腳下這片土地。
金品町,就像是陳品睿的假種皮,不僅不苦,還很甜美,充滿著思念,陪伴他持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