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主廚 廖小子
鄉間小路
【鄉間食堂】客座主廚.廖小子/劍客的食感美學

臺灣知名美術設計師廖小子,本名廖俊裕。特殊長馬尾髮型搭花襯衫,腳踩藍白拖鞋。氣場與肌肉剛強、硬派,思考與言語卻聰明、柔軟。他的作品範圍橫跨藝術創作、書籍唱片封面、展場設計、視覺識別等。將研究烹飪、食材當作生活重心之一的他,今年首度以業餘私廚名義掌廚的餐宴,一售票即秒殺。

非典型農夫陳品睿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苦瓜世代的殷紅果實

風颱天,屏北九如鄉耆老村的鄉間小路旁,遠眺大武山方向,烏雲疊嶂。一人身著亮眼的橘色吊帶工作服,走進那塊三分大的苦瓜田區,宛如布魯克林區準備搶救公主的超級瑪利。他的目光時而越過苦瓜架,時而落在濕軟的泥土上,有時猶在眼前,忽焉又射向遠方;一會從容理蔓,一會順勢撥鬚,間或順藤摘瓜,決定捨棄或保留,判斷只在一念;他找果、梳果的手勢與姿態,近乎反覆鍛鍊過才能習得的舞步,對他而言,均已成為日常的反射。他是陳品睿,一九八四年生的屏東囝仔,七年級農夫,有點田。

林孟寬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饕客新體驗!生食絲瓜搶鮮嘗

「很多人都說,吃過這顆絲瓜就回不去了。」瓜農林孟寬介紹辛苦育成的水果絲瓜,掩不住滿臉的笑意與自信。他伸手觸摸檢視懸在瓜架的圓胖絲瓜,映照正午日頭,煥發出清澈綠光。這顆難得能生食的水果絲瓜,嘗起來鮮脆輕甜;原本絲瓜特有的厚重瓜味變得若隱若現,甜度堪比水果,是近年蔬果市場裡饕客搶購的嘗鮮食材。

青農姚偉文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一顆很野的瓜,卻溫柔得很人性

青農姚偉文在番路大湖種植佛手瓜與龍鬚菜,務農近十年的他,領著我們巡視颱風過後的瓜棚情況,幽默介紹:「佛手瓜是一顆很野的瓜。」彷彿引薦家裡某個叛逆成員。他說的野,指的是野性。「瓜隨便掉到地上,就能發芽長出新株;要是花心思特別挖洞,把它整顆埋進土裡,反而會爛掉。」市場那顆神神祕祕的佛手瓜,形象頓時鮮明、立體。

龍鬚菜
鄉間小路
【食趣聞】龍鬚菜到底是什麼菜?

龍鬚菜是佛手瓜的嫩莖、葉。佛手瓜又稱為「隼人瓜」,龍鬚菜的正式名稱為「隼人瓜苗」。若鬚偏直代表較鮮嫩,過捲則口感較老。新鮮時呈翠綠色,若偏枯黃或微咖啡色,可能已擺放一段時間。葉芽相對偏大,手感細嫩為佳。觀察莖底部是否水分充足,鮮嫩之根莖易折斷。

起油鍋爆香蔥蒜,加入剝好的臭肉魚乾與醬油、糖拌炒,就是澎湖在地最紲喙(suàtshuì)的開胃或下酒小菜。
鄉間小路
【菊島喫風土.島民觀察】秋── 醬油、糖與臭肉魚乾

在澎湖,有一種被稱為「臭肉鰮」的小魚,牠被叫作這名字並不是因為嘗起來腥臭,而是不易保存。打撈上岸三、四個小時便開始腐壞腥臭而得名。因為這樣的特性,早期漁民出海將臭肉鰮打撈上岸後,會先鹽漬,再透過岸邊的魚灶,升火用海水將魚燙熟,接著將魚運至晒魚場晒乾,以利保存,最後才進入市場販售。

清晨五點的前鎮魚市。
鄉間小路
【菜市人生場】咖啡因下的魚市場 高雄前鎮魚市

為了迎接隔天清晨三點的前鎮漁港行,我早早吃完晚餐,以一支焙茶冰淇淋當點心作結,趕在晚上十點鐘前爬上床就寢。

蘇澳是蘇花公路上通往花東的必經之地,曾帶動魚罐頭當伴手禮的契機。
鄉間小路
【隱味食肆】充滿蘇澳味的魚罐頭

你對魚罐頭的記憶是什麼?遇上颱風夜停電,我最常是煮碗熱騰騰泡麵,配魚罐頭裹腹,那滋味讓我變得不那麼討厭颱風了。你最喜歡吃什麼口味的魚罐頭?我最喜歡紅燒鰻。

彰化開化寺被譽為開彰第一寺。
鄉間小路
【神明好農情】臺版美肌大神── 懸壺抗疫的痘公、痘婆

到京都小旅行時,每天只做一事,就是步行逛佛寺神社。一日傍晚,走進祇園八坂神社,華燈初上,美御前社站著三位盛裝的和服女孩,專注地參拜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