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55 文章
布袋蓮

【織物記憶】殺手變織品 布袋蓮的華麗蛻變

近年布袋蓮孳生導致堵塞河道、水庫等新聞層出不窮,尤其夏天是生長旺季,一下就長滿整個水域,導致水質腐敗、魚蝦缺氧大量死亡,被列為影響水域生態層面最廣的植物。

同善祠供奉傳說一百多年前來臺傳教的荷蘭修女。

【神明好農情】荷蘭修女變臺灣神明 把愛傳下去

頂著豔陽,往熟悉的桃園國際機場方向前進。不過此行目地並非出國,是為了拜訪一百多年前的荷蘭修女之祠堂。桃園大園區今日是臺灣門戶,出現外籍人士非常平常,但是在沒有機場的19世紀,為什麼有外籍女子來大園傳教?最終埋骨當地,並且變成臺灣神明?這真是一件令人好奇的事。

冰冰涼涼的風茹草茶,是我家夏天的常備飲品。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簡單卻讓人不時想念的風茹茶

每到炎熱夏天,身體自然就會渴望來杯風茹茶。還記得某年國小暑假全家到西嶼觀光時,正中午被太陽晒昏頭的我直喊想喝冰可樂。「我們小時候哪有可樂可以喝!」父親站在大榕樹下的攤頭前,拿了一瓶黑黑的風茹草茶遞給我,「有井水可喝,頂多熬一鍋風茹加點砂糖,就是人間美味。」

近看發現:「蝦米?居然不是蝦米!」

【菜市人生場】一個濃縮的街廓 臺北市公有永樂市場

阿伯一看到我就說:「妳左腳比右腳短。」面對這種跳過望聞問切、直接有罪推定的診斷,在感覺被冒犯之前,就先疑惑—— 整復師?這裡不是菜市場?

熗鍋麵是一道再家常不過的麵,但質樸暖味。

【隱味食肆】質樸的暖味

在餐飲業裡,有些人會用自己的名字當作店名,不過王德福恰恰相反。他說:「我是先取了店名叫王德福, 因為諧音像wonderful,好記又喜氣,不過卻無法申請商標,說是要用自己本名才可以,那我乾脆把自己改叫王德福。」

【植物系.食旅日誌】香甜公路之旅

嘴饞,是出發旅行的藉口。「西瓜要採收了,快來吃。」接到小農的通知, 我們一家三口,彷彿家庭公路電影,老爺車引擎轟轟,與此刻的好心情一樣,興奮作響,縱身前往三芝。

《鄉間小路》2023年8月號 島旅.農漁系地味探索

來一場深度島旅,重新認識屬於臺灣特有的文化底蘊。走進臺南市區,看見常民生活中的風土地貌;跟著屏東養魚人家的腳步踏進島嶼之南;穿梭臺東金崙的巷弄之間,貼近地方文史;看苗栗青年用創意串起傳統。再遠一點,面向海風前往馬祖,遇見純粹本心。

馬祖聚落沿著澳口往上發展,在各島嶼都能見到山海相連的壯闊景緻。(圖片提供/李振元)

北漂馬祖 體驗偏遠的澳口生活

「去馬祖要帶護照嗎?」當初大學畢業到馬祖打工換宿的我提出這樣的疑問,而今年家人想到馬祖看看我的工作環境時,也問出了同樣的問題。馬祖因戰地政務的歷史脈絡,總與金門相互比較,但去過兩座離島的朋友都說:「馬祖和金門非常不一樣。」

穿梭部落巷弄 看見背山面海小村落

從臺東開車經南迴公路往屏東方向行駛,多數人的目光大多望向左方的蔚藍太平洋,隨後直上金崙大橋,錯過位於橋下的金崙村。然而,這個坐落在山海間的小村,蘊藏著山海環境交疊出的多元人文風貌。透過「比努禮曼工作室」的博睿齊與妹妹博睿臻,訴說大武窟部落百年的物換星移,與部落尋回文化根源的集體決心。靠山面海的環境,孕育族人上山採集野菜與下海撈魚苗的久遠傳統,就地取材就能嘗出大自然的豐饒與奧妙。

返鄉築夢 用新視角旅讀山城

世代青年返鄉浪潮方興未艾,重塑家鄉風貌不再只以農業專有,也能從青創入手,「湖籽手作實驗室」主理人陳世翊以農廢品復興苗栗傳統的手抄紙文化,「懂栗嗨」創辦人陳建成以水圳踏查等模式,用設計與文化巡禮為線,串織起最在地的旅讀苗栗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