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馬祖 體驗偏遠的澳口生活

馬祖聚落沿著澳口往上發展,在各島嶼都能見到山海相連的壯闊景緻。(圖片提供/李振元)

馬祖聚落沿著澳口往上發展,在各島嶼都能見到山海相連的壯闊景緻。(圖片提供/李振元)

文字‧圖片提供/鍾京燁

「去馬祖要帶護照嗎?」當初大學畢業到馬祖打工換宿的我提出這樣的疑問,而今年家人想到馬祖看看我的工作環境時,也問出了同樣的問題。馬祖因戰地政務的歷史脈絡,總與金門相互比較,但去過兩座離島的朋友都說:「馬祖和金門非常不一樣。」

馬祖位於閩江口,主要島嶼共有五個,分別為北竿、南竿、東莒、西莒、東引,最大的兩座島南竿、北竿皆有機場,從臺北松山機場搭飛機需要一小時,若從基隆搭船則需要八小時,島際間主要靠船運送補給。

馬祖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初到馬祖,任誰都會被山海相連、跌宕起伏的地勢給震懾。在臺灣,柏油路是常見的都市風景,但馬祖只有灰白色的水泥地,連結澳口與聚落,在山海間形成一條沒有盡頭的迴圈。堅硬耐壓的水泥路面,是戰爭留下的歷史印記,當時馬祖作為戰略前線,為防止砲彈襲擊會沿著路起火燃燒,而捨棄易燃的柏油,加上水泥屬於剛性鋪面,能承受大型戰車的重量,但堅硬耐壓的特性,也表示摔車跌倒的話,更容易造成骨折挫傷,所以在馬祖租車時,店家總會叮嚀要小心!

除了路面材質差異,馬祖的海和歌詞「每當夏天我要去海邊」的青春熱情相差甚遠。馬祖以高聳直立的花崗岩體構成,沿岸淺灘深澳、海灣遍布,就像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所描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那般波瀾壯闊。尤其走在北竿螺蚌山狹窄的山稜小路上,左右兩側皆是萬劫不復的窮惡深海,彷彿來到武俠小說的世界之中。

馬祖,在我尚未登島之前,只是個課本上出現過的地名,但在短暫的打工換宿期間,我卻多次冒出「好想留下來」的念頭,開門就看見海、遺世而獨立的自在,讓人忍不住深陷其中。只是還不清楚所夢所求的大學畢業生,最後仍選擇最安全的世界,加入臺北的社會新鮮人隊伍中。直到兩年後離職,在求職網重新看見「馬祖」兩字,那銀閃閃的海浪,一股腦的湧入心中,「我要去馬祖當店長!」24歲的衝動,偏離了我原本想像中的北漂路徑。

自願「金馬獎」更北的北漂就在前頭

西尾半島物產店,是重新回到馬祖後的落腳處,它位處南竿最偏遠的澳口── 芙蓉澳,是養殖淡菜最大宗的海域,而附近最著名的地標是「藍眼淚生態館」。開店初期,老闆佩佩帶領我們兩三個女生在這裡整理、打掃,面對一群外地人,養殖大哥充滿困惑的問:「你們到底來這裡幹什麼?」畢竟在一個連島民都不會來的地方,開一間賣咖哩的店,到底要賣給誰呢?

西尾半島所在地為海上梟雄林義和的戰略要地,經過政府修繕,如今是兩層樓的閩東建築空間。
西尾半島所在地為海上梟雄林義和的戰略要地,經過政府修繕,如今是兩層樓的閩東建築空間。
白蘿蔔夾垢是馬祖的傳統吃法。
白蘿蔔夾垢是馬祖的傳統吃法。

在所有人不看好的狀態下,西尾半島在疫情悄悄來臨的2020年夏季開始營運。西尾沒有供應馬祖風味餐常見的紅糟炒飯、老酒麵線,只有一款咖哩,「馬祖人才不會天天吃紅糟呢!」老闆佩佩經常往返臺馬,頭幾天還能每一頓都吃觀光客餐,到後來只想吃些平凡的家常菜,於是咖哩就成為西尾的招牌餐點。

西尾咖哩使用大量香料製成,點綴的老酒溏心蛋充滿島嶼氣息。
西尾咖哩使用大量香料製成,點綴的老酒溏心蛋充滿島嶼氣息。
潤飯(nǒung muong nì,馬祖方言)是馬祖傳統小點心,因外層蘸糯米而得名。
潤飯(nǒung muong nì,馬祖方言)是馬祖傳統小點心,因外層蘸糯米而得名。
木嬌婆婆和劉治國老村長經常贈送青菜並協助店內舉辦活動。(以上圖片提供/西尾半島物產店)
木嬌婆婆和劉治國老村長經常贈送青菜並協助店內舉辦活動。(以上圖片提供/西尾半島物產店)

採買補給 走進在地生活圈

「開門七件事, 柴米油鹽醬醋茶。」每個星期一我們都會開車到南竿唯一市場——介壽獅子市場採買。因馬祖地形、土質關係,在地栽種的蔬果不多,大部分都仰賴臺灣進貨,物價反映成本,所以馬祖普遍餐點價格和臺北差不多,甚至比臺北還貴。

「要不要買小黃瓜!」還沒踏入市場,外邊的奶奶、阿姨們就會熱情推銷自己種的各式蔬果,時不時還會有人賣著討沰(thoˇ la,馬祖方言,退潮時去海邊撿拾螺貝類)回來的佛手、野生淡菜、苦螺。有次較早去市場遇到四維村的木嬌婆婆賣菜,她的先生劉治國老村長就坐在遠方陰影處等她,等到快9點,七老八十的劉老村長就會開車上貨,從最熱鬧的介壽村開回最寧靜的四維村,老派浪漫,無須多說。

西尾半島物產店的夥伴們,一起在馬祖生活。
西尾半島物產店的夥伴們,一起在馬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