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3年8月號 島旅.農漁系地味探索

來一場深度島旅,重新認識屬於臺灣特有的文化底蘊。走進臺南市區,看見常民生活中的風土地貌;跟著屏東養魚人家的腳步踏進島嶼之南;穿梭臺東金崙的巷弄之間,貼近地方文史;看苗栗青年用創意串起傳統。再遠一點,面向海風前往馬祖,遇見純粹本心。

馬祖聚落沿著澳口往上發展,在各島嶼都能見到山海相連的壯闊景緻。(圖片提供/李振元)
鄉間小路
北漂馬祖 體驗偏遠的澳口生活

「去馬祖要帶護照嗎?」當初大學畢業到馬祖打工換宿的我提出這樣的疑問,而今年家人想到馬祖看看我的工作環境時,也問出了同樣的問題。馬祖因戰地政務的歷史脈絡,總與金門相互比較,但去過兩座離島的朋友都說:「馬祖和金門非常不一樣。」

鄉間小路
穿梭部落巷弄 看見背山面海小村落

從臺東開車經南迴公路往屏東方向行駛,多數人的目光大多望向左方的蔚藍太平洋,隨後直上金崙大橋,錯過位於橋下的金崙村。然而,這個坐落在山海間的小村,蘊藏著山海環境交疊出的多元人文風貌。透過「比努禮曼工作室」的博睿齊與妹妹博睿臻,訴說大武窟部落百年的物換星移,與部落尋回文化根源的集體決心。靠山面海的環境,孕育族人上山採集野菜與下海撈魚苗的久遠傳統,就地取材就能嘗出大自然的豐饒與奧妙。

鄉間小路
返鄉築夢 用新視角旅讀山城

世代青年返鄉浪潮方興未艾,重塑家鄉風貌不再只以農業專有,也能從青創入手,「湖籽手作實驗室」主理人陳世翊以農廢品復興苗栗傳統的手抄紙文化,「懂栗嗨」創辦人陳建成以水圳踏查等模式,用設計與文化巡禮為線,串織起最在地的旅讀苗栗之行。

鄉間小路
走出百年府城的常民風土地貌

從臺南小西門遺址走向河樂廣場,短短一公里,是府城繁華年代的時空膠囊。這片臺江內海淤退的海埔新生地,有過依傍港口的生猛魚市、香蕉青果的運銷樞紐,與宛如不夜城的戲院商圈。被臺南人稱做「大菜市」的西市場,是日治時期南臺灣最大的現代化市場,附近曾經的臺南運河船埠被填平,現在是有露天水景的「河樂廣場」,而運河畔的魚市場,整建後將招商做旅館。臺南百年布莊「錦源興」的第四代經營者楊子興一路漫步著,即便熱鬧不再,大海與土地的滋味,仍在餐桌上的漁產、果物,以及日常中的文創設計裡豐饒,在常民生活裡,就能一窺歷史的滄海桑田。

鄉間小路
重回島嶼之南 留在枋寮好好摸魚

走出枋寮車站,漁港的海味迎風而至,這裡是屏東平原與恆春半島的交界,臺鐵南迴線的起點。站內掛著詩人余光中於1960年代創作的〈車過枋寮〉,盛讚枋寮廣闊的田野、甜美的瓜果與豐饒的物產。產業流轉30年,現在近海捕撈與農業耕作減少,地勢平坦的沿海地區轉以養殖漁業為大宗,當年受牧神眷顧的原野漸漸被魚塭、水車取代。